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

2023-04-26 05:0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欢迎阅读!
强国,时期,战略,我国,体育

浅谈我国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

作者:牛建华

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01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体育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1983年,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及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体育强国发展提供更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一、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一)六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加快了体育强国战略的制定

六五计划这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社会文化、科技创新、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锲机。同时,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饱受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欺凌,因此,在能力尚可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在体育平台上摘取金牌,来实现体育强国梦想。

(二)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是制定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奥运健儿频繁出现在国际体坛上,并取得骄人成绩:1981年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中,中国参赛选手一共包揽了七项冠军,创造了乒乓球史上的先例;1981 年到 1984年间,中国女排连夺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次冠军;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许海峰在射击项目上,以 566 环的成绩赢得首金,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如此种种,都加速着体育强国战略的出台。 二、体育强国战略评价体系和体制改革 (一)体育强国的具体内容和特征 1.体育强国的具体内容

所谓体育强国,即指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总体实力较强的国家。 2.体育强国的具体特征


体育强国的表现特征是:竞技体育布局规划合理,综合实力强;国民体质高,体育参与度;体育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处于世界顶尖水平;育产业高速发达,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的国际话语能力。

(二)竞技体育强不代表中国体育强

就目前中国现状来看,奥运会或其他世界级大型赛事取得的金牌数量,是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状态总体评价的首要指标,然而,评判一个国家的体育综合实力,应从多方面考虑,金牌数量多只能代表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参与大众健身的人口数量多;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好;运动器材装备等质量高等才是一个体育强国必备的条件。体育强国是一个包容的、个性的、相对的概念。 (三)体育体制改革持续进行

举国体制的长期施行,主要源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萧条,实行计划经济,因此,要想发展好体育事业,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包揽了我国体育发展的一切事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开放,活力十足。传统体育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

体育体制改革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必经之路: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等行政法规。对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体育教学体制等进行调整。 三、体育强国战略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

鉴于我国体育发展实况,拟提供相关对策:加快竞技体育的全方位发展,尽快实现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形成健康和谐的体育产业链。 (一)政府宏观调控体育强国战略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中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宏观管理、保护产权、发展竞技、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培育市场、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等方面;建设体育强国是一项冗杂而光荣的任务,政府应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掌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把握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体育发展现状和优劣势问题等。政府任务的关键在于控制好、平衡好体育发"管理者"和体育市场"经营者"的角色关系。 (二)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


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国民体质提高是根本,体育发展应切实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介,竞技体育为导向,建立起高度相关的竞、学、群一体化模式。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打造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继续保持竞技体育的优势,重点推进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增强全民健康水平。 (三)注重高校体育发展

研究发现,在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却出现了"学生体质下降、学生运动兴趣与习惯脆弱、高校与职业体育严重脱节、学生体育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通过探究高校体育与"体育强国"的关系,以及高校内部诸要素,得出结论:高校体育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著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打造多个体育类社团及集体运动项目,切不可忽视高校运动会、体质健康测试等项目的严格把关。 (四)建立良好的赛事文化体系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46号文件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权,可以说,此举优化了体育资源的配置、放开了市场准入条件,使各级政府,各个企业举办体育赛事的门槛逐渐降低,改变了政府一手遮天办赛事的局面,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随之,全国各地举办的社会性商业性赛事呈井喷式增长,以近几年十分火爆的马拉松为例,据统计,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约1100场,覆盖人数达500万。然而,目前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职业拳击、击剑、柔力球、散打等传统项目远远不抵马拉松的参与人数。平衡好、发展好各个体育项目的赛事举办程度,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辉.体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06. [2]钟惠昌.试论强国战略中的体育教育[J].文学界(理论版),2012 04.

[3]黄荔生,朱家新,吴丽芳.新时期我国体育科技发展回顾与展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ee440c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