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

2022-03-28 08:0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楼梦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红楼梦,诗词鉴赏

青埂峰顽石偈 【原文】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今译】

我没才能去补将塌的苍天, 枉入红尘虚度了这么多年。

这里记叙的是顽石的过去和未来, 谁能代我抄去当作传奇流传? 【赏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二百多首诗词赋曲及对联等。《青埂峰顽石偈》是第一首。此诗写顽石的经历和《红楼梦》成书的原由,流露出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创作思想。 小说第一回记叙,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镌刻了顽石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后面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顽石,既暗喻贾宝玉,又隐喻作者自己。偈,是梵语“偈佗”音译的简称,原意是颂,是佛经中的唱词,泛指佛经中的诗歌。在古典小说中借用它来阐述某些带哲理性的内容。

此诗四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无才”,似是谦词,实际上是愤慨之言。“补苍天”,本指古代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苍天”在诗中,实指封建社会制度。“补苍天”,即挽救处于溃败中的清王朝。枉,白白地。若许年,这么些年。这两句诗是说,顽石从天到人间后虚度年华,不能匡时济世,也无力挽救清王朝已成残败的局面。“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意思是说,这里记叙的是顽石的过去和未来的故事,请谁抄去当作传奇传播呢?所谓身前身后事,字面上是指顽石(宝玉)的过去和未来,实质上指《红楼梦》的故事。倩,请人代办事情。“倩谁记去”,实指小说第一回所叙: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将顽石上镌刻的“荒唐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之事。“倩谁”的谁就是曹雪芹,并点明了写作《红楼梦》的原由。

此诗文字通俗,押的是先韵,读起来悦耳。诗的内涵丰富,含义深刻。首先,反映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思想矛盾。《红楼梦》写作于清乾隆年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的时期。在那时,表面上是太平盛世、 歌舞升平。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社会制度千疮百孔,不可救药,必将走向灭亡。在这种形势下,作者以犀利的眼光看出了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的种种征兆,不能不说是思想进步的表现,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想去“补天”,可又知道那残破的天已无法补救,于是发出了枉入红尘的哀叹。这是他出身于贵族阶级带来的局限性。这种矛盾的思想贯穿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封建社会末期走向灭亡的挽歌。然而,昔日的贵族哥儿后来的囚犯子弟曹雪芹,他的潦倒艰辛的生活经历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使他“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我们在作者的真实描写中,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走向灭亡的历程。其次,顽石的身前身后事,实指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的故事。这给《红楼梦》抹上了一层神话的和迷信的色彩,却又易于蒙混过清乾隆出版机关的检查。据史料记载,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清乾隆当局颁布了禁止刻印、传播《水浒传》和《西厢记》的严令。而书中的神秘色彩,易于使人产生该书“大旨不过谈情”“绝无伤时诲淫”的错觉而易于蒙过检查官。应该感谢作者运用这种“狡猾”之法,使《红楼梦》不致夭折,并流芳千古。




适者生存 开辟鸿蒙

题石头记 【原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今译】

全书写的好象是荒唐的话语, 字字句句饱含着辛酸的眼泪! 人人都说是作者的痴情,

谁能理解荒唐事隐藏的意味? 【赏析】

这首绝句是专门说《红楼梦》成书缘起以及作者创作此书时的思想与苦衷的。 根据小说第一回介绍,《红楼梦》原稿是一僧人镌刻在顽石上,由空空道人抄下来,经过曹雪芹整理而成书,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了这首诗。 “满纸荒唐言”的“满纸”,指《红楼梦》全书。“荒唐言”,原指不着边际的话。后引申指不实在、不正确的文辞。这里指揭露批判封建社会的故事和言辞。这些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如女娲炼石补天,顽石离奇古怪的经历,金陵十二钗的太虚幻境的经历等),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悲欢离合,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所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相互倾轧,以及种种冤案。对于这些,作者都“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地给予真实的描写,并用愤激的言辞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一把辛酸泪”指《红楼梦》全书字字句句都浸透了作者的辛酸血泪。其中有血泪的控诉,有无可奈何的哀叹,有作者“蓬庸茅橼,绳床瓦灶”凄凉生活的悲愁,还有创作《红楼梦》的种种苦衷。“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们都说作者陷入儿女痴情,可是有谁知道其中的思想内蕴呢?的确,《红楼梦》描写了“晨风夕月,阶柳庭花”和“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可是,在这些事件的背后,那些泪血斑斑的冤案,互相倾轧的政治斗争,作者对封建社会揭露、控诉和对它走向灭亡的哀叹,对于这些又有多少个后人能真正理解呢?这不是作者多馀的忧虑。在其身后,不是有人把《红楼梦》的思想曲解为“色空说”“自传说”“诲淫之书”吗?可见解“其中味”,实在是作者高明的预见。

诗写得短小简练,字句浅白而又准确生动。辛酸泪不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而是一把一把地淌,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痛苦心情。诗中对仗工整,“满纸”与“一把”“荒唐言”与“辛酸泪”,两两相对,能较好地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青埂峰顽石偈》说的是顽石的经历和写作《红楼梦》的创作思想,而《题石头记》则表现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这样,把两诗合起来阅读,进行思考,就可以窥见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写作意图。因而,可以说这两首诗是读者理解《红楼梦》思想意蕴的一把钥匙。 (玉乃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f7c8c4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