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2022-05-03 05:3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现当代,名词解释,文学史

1 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1917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

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内心的要求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7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8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9 浅草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10 湖畔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 11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12 京派

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等。

“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其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


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也不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月刊,《文学杂志》月刊等。

京派强调艺术的独立口格,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13 论语派

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 14 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 1938年在武汉成立。

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 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 15 孤岛文学

1957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1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16“七月”(诗)派

早在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就团结了一批青年作者,这是七月派的雏形。1945《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发表。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诗歌创作。使得“七月”派更为壮大。

“七月”派抒写重大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17 九叶诗派

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年轻诗人。辛笛、 陈敬客、袁可嘉等人,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既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又从西方现代诗派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即“九叶”诗派。 18 战国策或战国派

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

19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20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38dfa70029bd64783e2c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