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概论 论文

2022-04-19 22:2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公共经济学概论 论文》,欢迎阅读!
概论,经济学,公共,论文

公共经济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丁利娟 3110103805

摘要:中国居民对高等教育隐含着巨大的需求,而事实是高等教育的供给则相对明显不足。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必须关注的方面。比较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市场,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有着极大的上升空间。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就性质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因而在供给方面,既可以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间接生产的方式。此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产品,需求,供给,市场,改革开放

2008109日,教育部在“改革开放30教育成就”新闻发布会后首次表示,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2009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2010年不超过3%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8%开始,扩招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了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扩招给高等教育质量也带来了影响。利弊相权,放缓扩招步伐的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普通民众对此大都反映出抵触情绪,认为这项政策筑高了高等院校的门槛,教育界人士则相反地,投了赞成票。他们所持的观点是,放缓高校招生步伐影响不大,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无论争议如何,从这件事中我们不无欣慰地发现,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分别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何区别?诚然,反对放缓高校扩招步伐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所谓混合产品,是指高等教育既提供了一部分纯公共产品,又提供一部分准公共产品,并且是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纯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准公共产品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具有私人产品、可以买卖的商品性质,因此具有排他效用的可分割性和消费的竞争性特点。

教育除了给受教育者带来直接利益之外,还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教育的外部效应。教育的外部效应体现为对公共利益的增进,因而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公共产权,而且是无法加以界定并且内部化为私人产权的一种产权。正是教育的这种外部效应,使它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高等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模式,具有教育的共性。同时,高等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简单来说,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效益。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植人力资本,对国民收入起着直接的作用,使社会所有成员享受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好处等等。高等教育服务还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保证稳定的家庭生活和收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愉悦的教育因此给社会带来稳定、健康与安全,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指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总量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投资规模,在比例上客观地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和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高等教育的供给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服务。高等教育供给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高等教育投资量的多少;2)高等学校的规模;3高等教育的种类结构或专业结构是否适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4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或高等骄傲与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

中国国居民对高等教育隐含着巨大的需求。十几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居民的储蓄倾向做了几十次的调查,几乎每一次“为子女教育而储蓄”都排在各种储蓄目的的第一位。然而中国居民对教育的这种持续而巨大的潜在需求并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据统计,1997年,


城乡居民中用于教育支出的费用不到其消费支出的8%。每万人中仅有大学生25.7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由多种动机引起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精神的和物质的,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我国GDP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9781997年,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8%,其中有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而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3%左右,亚太地区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泰国等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6-8%。从这一时期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明显增长,高等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人们对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适应,中国居民的预期收入逐步改善,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是高等教育需求膨胀的宏观原因,具体而微,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是由四个因素造成的:1)个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快速膨胀。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有很高的个人收益率,它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最近有关专家组对沪宁一带的一项“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中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不同学历毕业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2)企事业单位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膨胀。企业对教育的需求派生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条件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或者说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与工资的比较。党劳动力给予企业的边际收入大于劳动力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厂商应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3)高校自身的扩张冲动。高校总是处在教育投资需求者的地位,作为投资的需求者,无论是作为微观教育单位的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总是千方百计获得较多的国家投资,表现为数量扩张和投资饥渴。从微观来看,各高校拨款是同各校学生人数成正比例的,因此,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成了高校的选择;学校的拨款又同本科生、博士生数量相联系,因此,各校设法将规模扩大、规格提高,才有拨款的增加。4国家的高等教育需求膨胀与投资扩张。个人、社会以及高等教育部门对高教育的需求都呈现膨胀态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高速发展。199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比上年增长21.7%1993年又增长22.5%而同期GDP只增长13.8%即使如此增长,仍然满足不了人们上大学的愿望。

1997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供给仍显示出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满足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意大利1923岁人口第三级教育的入学率1980年为27%1993年为37.3%;荷兰相应为29.3%44.8%;法国相应为25.3%49%;美国1822岁人口第三级教育入学率1980年是55.6%1990年为74.1%1993年为80.6%。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适龄人口第三级教育入学率2000年时才达到1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地区的80%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就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当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就会迫使人们去思考“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如何做到高等教育的公平”。但教育公平的概念,与社会公平一样,是历史的、发展的和相对的。从历史上看,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权利公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封建社会里教育资源的分配都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为依据;2能力公平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对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各国高等教育几乎都选择了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在能力公平背后存在这样一种假设,即与能力的学生在接受相同教育后比一般学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3)金钱公平阶段。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国家投资回报最高的领域之一,也是个人投资后获得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最高的领域之一。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加上高等


教育资源尚未为全社会所有人享有的现状,由少数人享受全社会纳税人提供的资源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在机制不完善、分配不公平,而人们的意识又逐渐增强的情况下,矛盾正向着激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将去向何方?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需要加以关注的。国家显然已经开始对这一问题采取措施,近几年大专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就是一例。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很快遇到了瓶颈,因为在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此外,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加大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由此造成了社会上对此项政策不认同的声音出现。在引入市场机制后,这些问题将会得到缓解。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一度免费提供高等教育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竞争,一种一体化的模式。高等教育因其特殊性,其产品和服务难以适应这种模式,因而发展阻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行合理的收费,可以提高准公共产品的消费水平,并达到供给和消费均有效率的目的。市场机制本身的竞争规律即是价格的调控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品必定服从这种调控,这既减少了政府的负担,又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在竞争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此外,高等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西方国家学习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它的规模和种类庞大复杂,二是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美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也有突出的优势,美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由董事会、校行政和教授组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和制约。法国的多元化教育体制也是值得关注的,法国有综合型大学、高等专科学院、大学工学院、高等预科班、高等专科班和职业培训学校六大类高等教育院校,既有公立也有私立。英国十分注重高教育的质量评估,并形成了多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英国,议会、政府、专业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分工合作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行。

西方各个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努力根据自己国情和传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市场、社会、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关系,形成了大致相同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但不是效仿他们的机制,而是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发展高等教育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思想的问题。相信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也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何明霞、付斌《市场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2. 刘慧群《论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 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 4. 曾亚强《高等教育的生产、消费及其供求关系》 5. 袁义才《公共经济学新论》 6. 孙开《公共经济学

7. 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费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3e6c1a59eef8c75fbfb3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