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反思

2023-04-24 19:0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蒹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教学

《蒹葭》教学反思

小街中学

一、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首爱情诗。 诵读赏析,在去年中考前属于背诵默写的范畴,自去年中考改革以来不仅属于背诵默写的 范围,还列入了古诗赏析的范畴。《蒹葭》作为考标要求的古诗之一,更是我们教学的重 点。《兼葭》一诗,米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 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编者还将这首诗誉为 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可见《兼葭》一课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为鉴赏其他古典诗词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设计理念

《兼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因此,我将教学设计 为“听《在水一方》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 研读,感悟诗歌 的意境美 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环节之间层层深入,根 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 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 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亮点

《诗

李海艳

1、这堂课,我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读”为主线,特别是诗歌 教学更应

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 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 我采用范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美读 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2 注重赏析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指导,教会学生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唱来体会诗歌 音乐

美,抓意象研读赏析诗歌含蓄的意境美,评价朗读体会诗人丰富、复杂、细腻、跌 宕变化的情感美。

3 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还 要学会创

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歌音乐美时,让学生打着节拍听吟唱 感受诗歌的声情和律韵之美。再如:对“伊人”理解,不局限于单纯理解成恋人,还将“伊 人”理解成一切美好事物,如: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发散了学 生的思维。又如:课堂尾声全班起立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中故事,紧接着用师生共同吟唱 诗歌尽情的表达思想情感来结束课堂,让学生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情感共鸣, 使课堂意犹未尽。还有听范读欣赏画面等都体现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4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优美 的《在水

一方》设置情境,用配置朗诵背景音乐、听吟唱、看视频谈感受等方式方法,营 造凄清、迷离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四、不足及完善措施

1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 法,极力

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

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 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2 教学难度较大。虽然在教学前设计考虑初三学生应该加大鉴赏诗歌的难度,却发现诗歌 的音律、

意象、意境、情感等都属于教学中较难的点,在教学意境美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 解读过于牵强,过于依赖预设,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意象、意境的分析不太深入。 整改措施:将音乐美环节划分朗读节奏和标记韵脚设计成通过赏析第一章的节奏、押韵, 来分析音乐美的体现,把第二、三章的划分省略,就可以赢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组织小组 学习来充分分析意象和起兴的表现手法,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会更活 跃。

3、教师在教学中因为稍微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拘谨 整改措施:在今

后的教学生要完全放开,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d5eaa0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