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被称为缪篆

2023-01-18 14: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祀三公山碑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被称为缪篆》,欢迎阅读!
公山,介于,称为,字体,之间

祀三公山碑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被称为缪篆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祀三公山碑,通高172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10行、行1720字、计197字。碑文记述冯氏祭祀三公山神,祈求消弭天灾人祸,祝祷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祀三公山碑书体在东汉以隶书为主的碑刻中殊显特别,清刘熙载视之“篆之变也”,翁方纲说它“兼篆之古隶也”,杨守敬以为“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方朔则说:“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梁启超综合前人观点,一言蔽之,认为是汉代人以隶书形式写出的篆书,且开篆法用笔新境界,此论现为学界所普遍认同。 祀三公山碑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亦称“缪篆”,与印玺文字类同。其章法独特,不囿陈规,未入俗


流,不似秦篆取长形,也不类汉隶左右取势,而是以方为体,带有扁形,笔画由圆转萦折变为径直方折,注重大小正侧、疏密虚实的对比,长短变化,粗细不一,打破了结字讲究均衡对称的旧制,书风宽绰雄强,气象稳重方博,具有变化中的整齐美。书写上,竖画分向左右,横向出势,颇具波磔;转折方圆兼用,小者用圆,大者用方;收笔弧形圆线,突出纵横观照,形成开张之势,回归质朴,展现出拙朴无华、气象万千的篆书体例,因此被公认为名垂书史的碑刻之一。 祀三公山碑自清中期发现后,书画篆刻家趋之若鹜,临习者众,康有为赞之“瑰伟”,日本书道界誉为“神碑”。杨守敬评论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此外,康有为、梁启超、赵之谦、吴昌硕、李叔同,以及齐白石、潘天寿、来楚生等,均获益匪浅。而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齐白石,相传齐当年得此拓片,如获至宝,心摹手追,开创出既含前人又孕自我,亦篆亦隶,方正奇险、雄峻酣畅、妙夺天趣的篆刻风格和书法风貌。在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齐氏《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以4.25亿天价成交,其行笔即脱胎于祀三公山碑。 北京故宫博物院今藏有其清初拓本(纵149.5厘米,横68.2厘米,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印);北京图书馆则藏有一整幅拓本(纵150厘米,横69厘米),及一件经折装剪裱的清末拓本(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a90f5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