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

2023-04-24 18:0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后感,法律,关于,十二

文档素材

从《十二怒汉》出发浅谈陪审团制度

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陪审团商量一件谋杀案的故事。十二名陪审员第一次投票时产生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的结果,经过剧烈的商量,不断提出“合理疑心〞,最后以12票全票通过认为被告人无罪。

从审判过程来看,这件谋杀案“铁证如山〞,裁决有罪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8号陪审员坚持认为不能确定被告人有罪而投无罪票,最终陪审团一致认为被告无罪。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陪审团的商量过程当中,从全体上是要求基于证据支持自己的投票决定的,而且这些证据是由警察、律师等专业人士所提供的。陪审团的商量过程中,支持有罪的一方都要在逻辑上进行严密证明被告的行为,而支持无罪的一方则针对控方证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即“合理疑心〞,而且影片中的陪审团还考虑到了辩方律师所没有提出的疑问。其它影片中无论陪审团最终裁定有罪还是无罪,都必须全票通过,这让少数人的“合理疑心〞得到充分考虑,让陪审团的结果保证是经过充分的商量和论证才作出的,使被告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爱护。而这些陪审员从合资格的公民中随机挑选,从事不同的职业,知识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表达了其制度的民主。影片充分肯定陪审团制度,借剧中陪审员之口提出: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美国陪审团制度爱护了被告人最大的利益,对陪审团制度充满了肯定,但我们也在陪审团商量的过程中观察到其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陪审团由非专业人士组成,尽管他们在成为陪审员之前得到很多相关的指引,毫无疑问的是,其审察案件的能力难以与专业人士相比。或许包含警察、律师等专业人士在庭审地过程中让陪审团得以充分了解案情,但在陪审团内局部析案情时,则未必可以认真分析证据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影片中的8号陪审员,由于“铁证如山〞,很可能陪审团就会就此作出一致决定被告有罪。而且,对于证据疑点的质疑,一般人显然比不上专业人士。假设律师在辩护中没有提出对证据的合理性质疑,那么这些由非专业人士组成的陪审员则可能就此认为证明无懈可击而不加思考疑心。如果由专业人士考虑,发觉这些疑点的能力更强,觉的时机更大。

其它,陪审团选择的范围广泛,因此不可防止地造成陪审员的文化知识背景差异庞大。就如片中,好几位陪审员因不同的理由存在偏见。这些陪审员中,有对生长在贫民窟的孩子持卑视观点,认为成长环境决定人的品行,还有一位陪审员因过往与儿子的矛盾而将个人感情带到案件当中,还有因球赛和工作而想早早了事的陪审员,其开始时甚至一度以娱乐的态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度对待案件。而且陪审员的资格在肯定程序上由政府机关强制给予,必定导致一局部对此类事务不感兴趣的公民对案件持不认真的态度而想草草了事。

而且个体简单受群体的影响。正如片中的情况,如果只有1个人认为无罪,其他人都认为此人是错误的时候,一般人简单受大局部人的决定影响,从而改变立场。假设没有片中的8号陪审员,陪审团可能就在几分钟内作出决定。但问题是,在现实当中有多少人可以像8号陪审员那样始终在群体决定中坚持自己的立场呢?而且片中即使有8号陪审员这样的人物,仍旧存在妥协,在第二轮投票是只能无奈投弃权票让其他人作出决定。

很著名的辛森案就很好地反映了陪审团的问题。虽然此案刑事判决与警察的失误有重大的关系,但与陪审员的组成也有相当的联系。陪审团成员包含了九名黑人,一名拉丁裔人和两名白人,而且其中还有人称辛普森为英雄。这样的成员组成很难让我们信任该陪审团的决定能做到让人中意的公正。最终也出现了民事判决和刑事判决截然相反的结果。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有明显的缺憾,但因陪审团独立于政府和司法系统外,最不受其他人操纵,维护司法公正,而且其成员选择的范围广泛,表达了其民主性,所以美国坚持使用陪审团制度,并为此自豪。

文档素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357b18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