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案

2022-03-27 12:5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单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简单

《荷塘月色》教案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

①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写了荷塘(4-6段)的哪些景物? ③本文写景特色是什么?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用的是什么修辞?有何特点?

⑤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⑥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为什么两次写到“妻”? ⑧作者思想感情怎么变化?

⑨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在第一课时把这些问题整合,布置学生思考,讨论,待第二课时来解决。 第二课时:深化拓展阅读文本,探究解决问题,评价总结。 一、探究问题:

二、问题①探究:层次的划出因为标准不一而结果不同,允许学生有多种划分方法,只要能


自圆其说。学法指导:侧重于探究中帮助学生找到划分标准。启发时注意筛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抓住亮点,一步步向标准引导。如学生回答中有“作者”,就可以引导到“作者写作意图”“动机”这一标准上来。 层次划分参考标准:

可按动机:想起荷塘(1)——夜游荷塘(2-6)——荷塘归来(7—完)

按场景:院内外(1)——小路(2-3)——荷塘(4-5)——四周(6)——回家——路上(7-完) 按行踪:出门(1)——小径(2-3)——荷塘(4-6)——归来(7——完)

问题②探究:这个问题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己探究找答案:叶、花、香、波、水、月光、青雾、树影、光影、树、山、灯光、蝉声、蛙声。探究指导:找名词中心语。

问题③探究:探究指导:确立思维方向→寻找答案表述→举例证实,探究方向:多角度,动静结合,想象力丰富,修辞运用,意境创设。

问题④探究:探究指导:侧重指导学生探究通感与比喻修辞不同的地方——感官上的互通,然后可以确定其修辞的特点,为了巩固,可让学生再造一个句子,提向,评价。

问题⑤探究:探究指导: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探究:修辞、遗词、意境创设,可举具体例子分析或让学生找例子印证。

问题⑥、⑦:这是文章的难点之一,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让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突破。 A、帮助学生探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感情状态。 B、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

C、用多媒体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朱自清《哪里走》、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学·散文》导言) D、参考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 有这几种解读可供参考:一、19277月”表时作者对政治不安的担忧。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已睡熟好久了”说明妻始终不解作者心情的变化。三、引用《采莲赋》《西洲曲》说明作者借古代美的诗文以消愁。四、作者生活面临困境,所以心中不宁(资料查阅)。五、朱自清性格使然,可观其他作品风格知悉。 问题⑧探究:探究指导:探究课文中有心理感情变化的地方: 不静→求静→得静→不静

问题⑨探究:这个问题可自由展开讨论,答案也不一定统一,具体可有: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等方面,教师可有自己的看法。并与学生提出的看法平等对待,师生可互辩,不确定熟是熟非。

问题⑩探究:对于此问题,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也可让学生写一段自己的评价,可在课后完成。教师可自己表达观点,与学生相互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高各方面能力。 二、小结: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作小结。 三、三、作业布置

1 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a4ca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