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2022-04-13 03:2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综述,文献,信任,关于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ääriäinen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高,以及公职人员的腐败,导致了对警察信任的降低。前社会主义国家对警察的信任最低,最高的是北欧国家。需要通过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变量来解释差异原因Juha Tapio Kääriäinen,2007。类似的研究还有两例对五个亚洲国家和墨西哥的分析。Chang Cho2006)以及MorrisKlesner2010)发现,人们的政治信任水平影响他们讲政客行为解释为腐败的程度,低信任与更多的负面观念和看法有关。Andrew WroeNicholas AllenSarah Birch2013)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民主更加成熟的英国做了类似研究,认为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民主成熟的国家,只是更明显的腐败形式不那么常见,同时指出地信任感的民众更容易发现腐败,因而显得更加关键。

另外,Armen HakhverdianQuinton Mayne2012)针对全球范围内教育制度信任的影响随着公共部门腐败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层次模型的分析,发现教育对机构信任有条件和调节作用。首先,教育在腐败的社会中的制度信任呈负相关,在洁净的社会中的制度信任有正相关。第二,腐败对机构信任的腐蚀作用随着教育改善而减弱。



国内研究

本次对文献的检索包含两篇中文文献,分别研究了中国的差序政府信任的现象和财政分权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吕书鹏和肖唐镖2015以民众对不同层级政府的评价差异解释差序政府信任产生和维系的原因。研究发现民众在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绩效、动机以及腐败程度等问题进行评价时显著青睐于中央政府,这种评价上的差异导致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显著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从而产生了差序政府信任。其原因在于公众对各级政府在总体绩效认识上的差异、公共政策制定动机评价与执行效果评价相互分离、宏观经济评价和微观治理评价相互分离、民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贪腐水平评价上的差异。

刘勇政和冯海波(2015)则研究了财政分权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规模、腐败程度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均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除此之外,民众本身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也对政府信任产生了显著影响。财政分权总体上对政府信任产生了负向效应,且这种负向效应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原因: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争夺外来资源的竞争,专注生产性行业忽视民生行业;收入的上移和指出的下放加剧了城镇和农村在财权和事权上的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些都导致腐败的滋生,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



文献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信任研究现状的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虽然国外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于腐败的角度,但是在方法上对比我国的本土研究更为成熟。我国学者提出的差序政府信任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点,具有启发意义。西方学者所做的研究是基于市民社会的基础上的,而我国正处于人民社会或者说是乡土社会,立足点不同,是以研究的角度不同。刘勇政和冯海波所做的关于财政分权的研究,以当代中国社会现状为背景,更具时效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上述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中国具体的经验事实相结合,教育放到财政分权的场域中进行分析,探索二者共同作用下对政府信任的作用机制。


另外,根据现有文献,国内外双方未从信任产生的根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针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决定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宗法文化上的,而市民社会背景下的西方国家信任机制的产生与基督教文化所倡导的普遍的信任不无关系。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因素,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者倾向对宗教和腐败以及政治信任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再另外,个体化的愈演愈烈以及流动的现代性背景下,以及各个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政府的角色发生转变。对犯罪和恐怖主义的表演性打击,对个人财产和安全的夸张性保护,以及道德无力对人与人间关系的改变,伦理规范和有效标准的缺乏,都对政府信任以及人际信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这也是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4b7331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