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辛弃疾

2022-08-22 16:0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贺新郎 辛弃疾》,欢迎阅读!
辛弃疾,新郎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之意云。

甚矣吾矣。怅平生、,只今馀几!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全篇警策。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者,岂识浊醪(láo浊酒、醇酒)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耳。



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的心情。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⑴词的上片,词人感慨“衰矣”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3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3分)

⑶全词在抒发情感上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词的下片,词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9.⑴知交零落殆尽;年华老去;壮志未酬。(一点1分)

⑵拟人。刚直厚重而不失洒脱,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一点1分)

⑶运用典故。对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对追名逐利者的讥讽之意;积极进取、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一点1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e19b85bb68a98271fefa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