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

2023-04-02 15:2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

读《乡土中国》有感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推荐《乡土中国》,读了之后才明白,《乡土中国》何以被如此推崇,何以成为社科必读的经典,费老对中国农村社会乡土性的观察和分析虽属探索性地叙述,但却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现实。

一、乡土中国的乡土性

中国的农村本质上是乡土性的,而这个“土”字恰恰说出了东方文明的特征,中国是农业文明,赖以为生的是土地,而农业具有稳定性,农村人便也因此半个身子插在了土地中,这个“土”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土地神”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鬼神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拜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下,人口的流动性、社会的变动性都不大,人们祖祖辈辈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或是临近的村落中,这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

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

农村社会是乡土性的,流动性很小,世世代代都在一个村落或临近村落,因此,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哪些人、面临怎样的环境,便都是确定的了,他一生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年长的人身上找到答案,剧本是相同的,只是演员在一批批地变,因此,秩序很重要,别长幼不只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经验和资源、生存智慧的尊重。每个人都是被同村的人看着长大的,又看着一批批人出生长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老去,死去。因此,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他们之间彼此熟悉,凭声音、走路姿势等就可以互相识别。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处理关系的原则是看关系和交情的远近和深浅,这就是所谓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依据着关系的远近亲疏来确定如何待人接物,因此双(多)重标准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比如,别人的贪污是贪污,而轮到自己家贪污,则是有能力,或许还会参与这种贪污,这种事情在现在也不少见。费老形容这种差序格局就如同把石头投入水中后激发出的水波一样,渐次有序向外推开,序格局、双(多)重标准是根植于农村社会的乡土性的。

三、礼治秩序教化权力

农业文明,乡土社会少变动性,多稳定性,社会变动被容纳在世代的交替中,人们总是可以依据前人的经验过活,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这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实用性追求,虽然不知其原理,但管用就好了,一切都服从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正常的继替。熟人社会、差距格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维护要靠私人间的道德和礼治秩序,乡村的社会是无


讼的、是男女有别的、是无为而治之的。而在世代继替中,教化权力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孩子的方便,而是为了大人的方便而设置的,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处处是牢笼和阻碍,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中也不会比在一个专制君主手中更难过,一个孩子一天中受到的指摘次数可能要超过他长大后一生中所受到的指摘次数。

四、社会变动速率加快

费老所说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文明,是变动速率极低的一种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三年无改父之道”社会的变动完全溶解于世代的交替之中,因此长老统治得以维持,长者才有权威,这种统治权威并不仅仅是一种礼,更是一种生存机会、生存智慧,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基于此。随着社会变动速率的加快,由农业文明经由工业文明转到信息文明社会,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似乎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乡土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处于部分瓦解的状态,农民工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目前,在农村社会中,已经基本不存在长老统治了,而是有能力、有财富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而晚辈对长辈似乎也没有农业文明时代,如贾宝玉对贾父般的尊重了,这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动都来源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动。现代社会变动性加剧,这个时候,长者往往代表着顽固和保守,而年轻人更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庭内部的平等观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一个孩子用全名称呼他的父亲,不仅不会让这位父亲恼怒,反而会让这位父亲感觉到尊重和没有被社会抛弃,因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封建、保守不只是贬义词,更是生存危机,父母亲向他们的子女请教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该如何使用则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动性让年轻人更加有生存的竞争力和潜力,而使得大部分长者不得不反过来在有些方面深深地依赖于他们的子女。

《乡土中国》是一本有创造性的、有个人独到见解的社科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读、琢磨,乡土社会是少变动的,是求稳的,是实用的,是礼治的,是差序格局的。随着社会变动速率的增加,乡土社会愈来愈不复完整存在,现代社会下的乡村并不是田园诗样的存在,是苦苦挣扎以求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存在,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不得不说是被快速城市化、现代化裹挟的奉献者和牺牲者。要跟得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唯有不断地变动,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个人奋斗的起点、过程、机会的公平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5abab5b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