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5-《寄李儋元锡》导学案

2022-04-16 12:1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5-《寄李儋元锡》导学案》,欢迎阅读!
选读,宋词,唐诗,专题,苏教版

寄李儋元锡



专题导语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韦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够了解这六位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诗歌,除加强诵读外,应多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如登临诗、贬谪诗、怀古诗等。



一、诗人名片

韦应物(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左司郎中,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后人因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有《韦苏州集》

二、诗词故事 韦应物的人生转折

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三卫郎将。那时的韦应物哪里能窥破世间的道理,自然绝无上进之心。他在《逢杨开府》诗里叙述自己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玄宗去世后,他开始自我批判,痛心疾首,幡然悔过了。他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为学官所称道。后来他为官颇有政绩,并成为著名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

《寄李儋元锡》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李儋,字幼遐,曾官殿中侍御史。元锡,字君贶,历任福州、苏州刺史。两人都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的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势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更加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去年/花里//君别,今日/花开//一年 世事/茫茫//自料,春愁/黯黯//成眠 身多/疾病//田里,邑有/流亡//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寄赠诗,也是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首联从叙别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一个“愁”字,写出自己的烦恼苦闷。颈联,一个“愧”字,吐出内心的愧疚之情。尾联,一个“讯”字,写出对友人到来的盼望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世事渺茫虚空,未来一切,实在难以预料;春愁黯淡凄凉,独自一人,满腹忧戚,久久不能成眠。花落花开,人生聚散无常;想念故人,感叹世事多变,不禁黯然神伤。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首联写“今日花开”有什么作用?

答案 首联写“今日花开”,即景勾起往事,引出一片感时忆友之情。因为诗人自

去年在长安百花盛开的春天与朋友分别,至今年花开之日已有一年。从“花里”离别写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不仅显示出时光飞逝,更流露出对别后景况萧索的感慨。

2.如何理解“世事茫茫难自料”中的“世事”?作者为何感到“难自料”?

答案 “世事”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难自料”是因为当时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作者只能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前途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然一片。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内心怎样的矛盾和苦闷?

答案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加上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此时作者内心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中。

4.范仲淹叹唐诗《寄李儋元锡》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试分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主要源自颔联与颈联所写的内容。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表达了诗人念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而春夜难眠的愁绪。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清廉正直,还能引咎自责,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己的苛责,都能表现诗人的仁者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1)分析“独鸟下东南”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独”有孤独、失群之意。迷蒙的雨幕上一只小鸟独自向东南飞去,形单影只。“独”字以物写人,看见这失群的小鸟,诗人不由得想到只身赶路的自己,表现了此时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

(2)结合诗歌颔联“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回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雨幕,诗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凄怆之感,表达了诗人不知前路在何方的羁旅之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5e8eb6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