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2022-04-17 12:14: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读!
滁州,背景,写作,韦应物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众多诗歌风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诗人不同的审美追求。下面是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介绍及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0[1]),京兆府万年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胄贵里人,唐玄宗时任三卫郎。安史之乱时,曾避难居武(今属陕西省)等地。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终于成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永泰元年后,罢官闲居洛阳同德寺。大历八年,因病去官,又寄居洛阳同德精舍。大历十四年,辞官寓居鄠县沣上的善福精舍。贞元四年冬,复出为苏州刺史,约七年后罢官,寄居苏州永定寺,此后不久,卒于苏州。他曾经担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高陵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多次罢官,闲居佛寺,使得诗人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山林自然,写下了不少山水诗。 【清美诗风】

人一生有着仕隐交替的独特经历, 几次出仕又闲居,而每一次闲居又都是归于佛寺,表现出遁世避俗的淡泊志向与性格。翻开诗人诗集,虽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篇,但多是写与僧人交往酬唱、 描写佛寺道观和僧人形象,或叙写自然山水清幽之景, 并由此而形成诗人清美的鲜明诗风。

诗人写诗, 极喜用“清“字, 在其诗中,“清”字共出现了139 , 按多少顺序排列,分别为:“清”48 ;“清夜”11 ;“清景”10 ;“清露”8 ;“清池” 清觞”各5;“清川”“清风”各 4 ;“清晨()“清辉”“清都”“清凉”“清赏”各 3; “清香”“凄清”“清泉”“清尘”“清涧”“清言”各 2;“清渠”“清静”“澄清”“清旷”“清时”“清白”“清诗”“清樽” “清源”“清光”“清幽”“清澜”“清浅”“清波”“清流”各 1 次。有时甚至同一首诗中也不


避用字重复,出现两个或多个“清”字,至于运用与“清”字意义相近的词语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了。诗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读其诗作,如饮甘露,如濯清流,如临幽谷,如沐清风, 给人以清气弥漫的审美感受。《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玉壶彻底清”一联诗最能概括、表现和反映韦诗的这种独特的清美诗风。故张戒《岁寒冷堂诗话》(卷上)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诗人也反复提及己诗之清:《访人》诗云:“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艳雪》诗云:“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不仅表现诗人的诗学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 而且能以清新洁净的语言来绘景状物,表意抒情,形成其独特的清美诗风。而这种诗风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 早已习惯那种很少人间烟火气的方外生活,故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常显得闲适而恬澹,空旷而平和。如《幽居》“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全诗描绘了一种悠闲宁静的境界, 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适意的闲淡心境。诗先用世人“皆有营”之辛劳, 反衬自己“遂此幽居”的闲情逸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恬然感受以及愉悦适意的心境,使心境与物境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再如《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 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施补华《山见庸说诗》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诗人从容下笔, 于“秋夜”“凉天”写起,淡淡着墨,“山空松子落”更见出诗人平淡心境与所处幽静环境的谐合,语浅情深,显得那么的清雅闲淡。沈德潜《说诗日卒语》云:“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此诗即诗人清淡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6cd1d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