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2023-03-11 10:0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欢迎阅读!
兰花花,陕北民歌,分析,音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作者:郗长越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5

[ ]《兰花花》原本是一首陕北信天游风格的的民歌,属于山歌类,文章从歌曲的原型及近期的改编创作、音乐风格及钢琴伴奏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更深入地理解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兰花花;改编创作;音乐分析;钢琴伴奏 一、《兰花花》歌曲原型和改编创作

《兰花花》原为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8段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虽然我国民歌种类比较繁多,曲目丰富,但大部分民歌都篇幅短小,音乐简单且表现力小足,小能满足当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因此,王志信开始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1988年,他尝试用戏曲音乐中的展开手法,改编创作了陕北民歌《兰花花》,在保留原音乐旋律和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西洋交响乐恢弘气势,既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演绎,又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技巧和展示艺术的空间,从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深受演唱者的青睐。 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原曲《兰花花》是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多段歌词并带有叙事性,地域风格十分明显。王志信在保留原来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发展。把一首简单的原生态民歌发展创作为一首震人心魄的多段体曲结构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 1.《兰花花》的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为带再现的多段曲式结构,全曲共有A-B-C-D-A五个段落,第130小节为e羽调式,第31139小节为d商调式,第140至结尾为e羽调式。借鉴戏曲音乐特点,板式山中板、慢板、急板、摇板、行板等多个板式组成,拍子也加进了自由拍和复拍子。在音域上也使唱腔变成信天游式的花腔女高音唱腔,在演唱的表现方而有哭咽、有呐喊、有幻想、有抗争,对比因素十分鲜明,具有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开始两段以极高的音起句,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上行四度跳进,在兰花花的字,其旋律la上用了波音,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兰花花》的另一种唱法----类似于民族唱法,不再使用陕北的方言来演唱,生下二字,不再发陕北方言“Seng ha",发声上也融进了一些美声的技巧;第三、四段由G调转入C调,速度慢一半,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兰花花被迫出嫁情景,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第五、六段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坚决的反抗;最后一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用重复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三、《兰花花》的钢琴伴奏分析

1.10小节的前奏,情绪激昂,预示着此曲的基本情绪,作者主要用八度三连音、震音、琶音等织体,高九激昂,后半部分转为平静,慢慢地将歌唱引出。

2.歌曲的间奏很好地填充了情绪,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既烘托了气氛又描绘了背景。第一段转向第二段之间的间奏,多次出现旋律二度音程,给人一种紧张、尖锐、矛后、剧烈、小女之感,为下一段进入起到了渲染情绪、转换节拍和调式调性、情绪的作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突快的速度处理和短促有力的节奏音型,为情绪的转换作了铺垫,给人一种生气、紧张的感觉;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间奏先是延续了前段的情绪,但双手反向进行慢慢把情绪带入戏剧中的摇板节奏中;最后一个间奏将全曲推至高潮:开始是双手的八度错开的强奏,接着右手三连音与左手八度反向进行,经渐强进行到和弦三连音的强音连奏,最后以一个华彩的刮奏将全曲推到高潮并带领歌者很好地转调,这是全曲间奏中最精彩的地方。

3.歌曲长音的处理:《兰花花》的演唱部分共有30处二分音符以上的长音,在伴奏处理上分别运用了华彩性补充和模仿性补充两种方法。模仿性补充是指作为补充的材料对旋律具有模仿因素。 四、结语

《兰花花》这首作品被称作我国传统民歌的经典作品,已选取的音乐素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家喻户晓,所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得住考验,被传唱至今。这首民歌改编曲以传统的原生态民歌为基础,与现在的作曲技法与手段想融介,把它重新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能感受西北民歌熟悉的旋律,又能把现代妇女人的泼辣,豪迈尽情挥洒,突破了同一旋律不同歌词的重复。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冯子勤:《从土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看现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点》,《艺术索》,2007年第5.

[2〕魏丽莉:《论土志信新创民歌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

[3]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J] .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9.

作者简介:郗长越(1988-),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948a6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