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劳动女性的形象

2022-11-27 18: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劳动女性的形象》,欢迎阅读!
诗中,形象,劳动,女性

唐诗中劳动女性的形象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是解决生存问题的重要保障。劳动是最基层劳苦大众的直接体现,既能够反映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能体现封建制度下劳动者的朴实与艰苦。劳动妇女具有多种类型,诗歌中所记载的劳动女性既有姿态唯美、美丽动人的少女,也有田间劳动,衣衫褴褛的农妇,他们是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

(一)采莲女形象

采莲女的形象对我国印象较为深刻,因为采莲形象唯美,是诗人关注的话题,唐代诗人王勃、李白、白居易等均有此类诗歌。采莲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情感表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江南风光为依托,描绘采莲女的情感、纯洁形态;另一类是从女性劳动入手,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物特征。采莲女子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是内外美好的统一体,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究与向往。例如,“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描述了采莲女外在形象以及心理特征。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则是王勃在其诗歌《采莲曲》中的描述,对采莲女采莲环境、时间、衣着、形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则是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中的诗歌,其中描绘了采莲少女的美好形象,将其清新脱俗、潮气蓬勃特征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采桑女形象

我国拥有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古代女子主要以相夫教子,从事家务劳动为主,蚕丝是衣服的主要原料,也是女性劳动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唐代中有较多以采桑女为主的女性诗歌。采桑女形象在唐中期前较为一致,诗歌描述的采桑女形象以美艳动人、感情细腻为主,不易劳动描述为主,而以形态、情感描述为主。例如,“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是李白笔下的采桑女形象,将女性艳丽妆容以及娇媚特征描绘出来。“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采桑》中的诗句,对采桑女形象予以描绘。唐晚期的采桑女形象有所不同,这主要与唐朝的环境关系密切,晚唐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税负严重,采桑女不仅需要采桑,更要纺织,劳动形象较为显著。这个时期


的女性不再光彩耀人,而是以普通劳动妇女形象为主。例如,“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是诗人秦韬玉所描绘的采桑女形象,通过诗歌可知,他严重的采桑女种由于繁忙而无时间梳妆打理。“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则是诗人白居易所描绘的采桑女形象,将采桑女因下雨而担心蚕的愁苦心情描绘了出来。

(三)贫困农妇形象

唐诗中有很多反映底层妇女形象的诗歌,贫困农妇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劳动大众的生活现状,而且将农妇的特征展现了出来。农妇形象类型众多,例如,杜甫笔下的《负荆行》,白居易笔下的《观刈麦》等,均将劳动妇女形象描述了出来。此类作品多从劳动妇女或者孤寡妇女入手,能够展现不同阶段、不同区域贫苦女性的特征。当然,农妇虽然工作状况,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但他们有着相似的特征,既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唐诗中底层妇女生活的描述,是当时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杜甫在《新婚别》中写道,“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其中对贫家女别君之情描述了出来。

唐诗中贫妇产生的根源较多,一般面临着悲催的生活,贫困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战争导致妻离子散。唐朝大小战争不胜枚举,唐代男子是主要的劳动力和收入主体,在战争影响下,一些家庭中男子展示,从而造成家庭支离破碎,女子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下地耕作,生活十分拮据;其次,税务繁重。赋税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较大,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统治需求,统治者利用统治权利增加赋税,以满足统治需求。由此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在严重的税负压榨下,妇女所承担的农耕压力较大,在较难赋税后往往食不果腹,难以维持生活。贫妇往往挣扎在土地当中,试图通过土地解决温饱,但现实较为残酷。例如,《女耕田行》是由戴淑伦所写诗歌,其中提到:“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此外,诗人孟郊在其创作的诗歌《织妇辞》中描述到“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白居易的《观刈麦》是我国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其中描绘了贫穷农夫收割麦子时的情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将穷苦女性的生活现状描绘的较为深刻,女性既要带着婴儿,又要捡那些掉落的麦穗,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收成都交税所用,只能捡一些麦穗来解决温饱。再次,天灾所致。古代虽然会修建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洪涝灾害,但是毕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d76533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