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2023-02-16 17:35: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欢迎阅读!
李渔,美学,思想,谈《闲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要:《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养和生活情趣。本文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整理分析,以

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李渔 《闲情偶寄》 《居室部》 美学观



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居所叠有假

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笔者拟

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

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

感觉。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

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二、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空间之美

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地论述了、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房舍第一开篇就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勿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在古代,很多达官贵人往往通过将自己的房屋装饰得高大空旷来显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李渔认为房屋的空间尺度不应以人的富贵贫贱来划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来规划空间的尺度,例如身高的高矮、身材的胖瘦等。还应考虑人在空间内的利用率,人在室内空间

的感受,过大过小的空间即便装饰得再富丽堂皇也是没有意义的。

李渔谈及窗的取景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窗的主要作用并非让空气保持流通,而是在于取景,从而形成内外两个空间的交流,产生隔而不隔的空间效果。李渔通过设计窗栏取景,可以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将平常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审美物象,使这种富有空间层次的观感在窗户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中国


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绝妙手法——“借景



三、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实用之美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记叙了对中国古代民居室内装修的见解。如房屋忌似平原,需有高下之势。他主张因地制宜之法:地势高的地方要造屋,地势低的地方就建楼,这是一种办法;低的地方就叠石头造假山,高的地方就引水建水池,这是另一种办法。这段关于园林的因地制宜之法,较好地论述了园林艺术创作中自然与人工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他提出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而施人力,而人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的居宅、园圃,按常理是前卑后高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怎么办?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将地势低的变得更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塘凿井。所以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李渔的结论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方法,全在于人的灵感发挥,也需要心领神会,这不是单靠别人传授什么方略就可以领悟的。李渔一再强调居室无论精粗,其功能是遮风避雨,一些雕梁画栋、琼楼玉栏只是美观而没有实用性,是不适宜的。

因地制宜的实用性也被李渔贴切地运用到窗栏设计中。李渔认为窗栏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新而不计其旧也。总括制作窗权和栏杆的要点:宜简单不宜繁杂,宜自然不宜雕琢。

出于实用和审美的双向考虑,结果可能是因简洁、自然而产生美,这种美也必然是建立于实用之上的美。

四、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无事不新的创新之美

李渔书中称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现实中他也将无事不的创新理念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谈及到房舍时说道: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攘一桶,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人其室者,颇饶别致。李渔又尝语予性又不喜雷同,好为娇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他极力反对抄袭他人作品,强调创作的个性化、不可复制性,否则就失去了设计本源的意义。 从李渔设计的理念、格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人。李渔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舒适和雅致,就是凭借了自己贵的理念。居家所需的,只有房屋是不可移动的,此外都应灵活变动。为什么呢?皆因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其心,先宜活其眼。同一座房屋,把那个房间的家居摆设挪到这个房间,便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房屋都搬迁了。再进那个房间时,又换了另一番景象,这样不仅是改变了一个房间,而是改变了两个房间。

房屋尚能如此,何况器物呢?李渔认为室内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假如让陈设品像生根一样,终年摆放于同一地方,就会呈现一种腐朽形象。所以应适当改变一下位置,这样就给室内增添了活气和情趣。

五、小结

综上所述,李渔所极力推崇的美学观念是:独具匠心而别具一格。他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实用更为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他的思想和心得凝聚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充分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谈到: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李渔的文章,处处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在享受人生的同时,倾入了对人生细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真诚地生活,用心去发现、去感悟,我们就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样,用心研读感悟,我们也会在前人的如海墨翰里找到极具现代美学意义的金玉良言。笔者对李


渔的美学观浅析于此,权作引玉之砖,以候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渔著,李树林译.闲情偶寄(白话插图本)[M].重庆出版社,2008. [2][]李渔著,杜书派评注.闲情偶寄(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邵琦著.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82. [4]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李渔造物艺术思想雏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5]万晴川著.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风流道学:李渔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14bed526fff705cc170a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