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

2022-04-25 21:2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欢迎阅读!
李渔,浅析,美学,思想,休闲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

王卉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内容摘要]本文以《闲情偶寄》为切入点,探求李渔休闲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认为在四百年前的李渔休闲美学具有两大特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主体与存在价值; “寓乐于用”,淡化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追求平民化的休闲旨趣。这对反观当下“生活审美化”现状,促进大众休闲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闲情偶寄》;休闲美学;生活审美化



“休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休”在《康熙字典》中,为“喜善也庆也”意即“吉庆、欢乐”的意思,强调人倚木而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闲”有娴静的含义,指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休”与“闲”的结合,是劳动与休憩的结合,也是物质生命活动与精神生命活动的融合。

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优雅的审美生存方式。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的儒、道、释各家思想,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休闲理念。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无一不表达出休闲的意识和意境,以及思想家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此重提李渔,因为李渔唤醒了我们对于“休闲”的记忆,一部《闲情偶寄》以一以贯之的美学观,广泛涉及各艺术与生活现象的美学问题。笔者认为,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研究范围,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对休闲生活加以观照和提炼,以审美的眼光来关注以往很少专门提及的吃喝玩乐等休闲活动。这对于以诗词曲赋为正统研究对象、重道轻器、厚古薄今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他指出:“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休闲感并非仅仅是外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闲暇时间的必然产物。它首先应当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灵状态„„”

[5]

[4]

[3]

[2][1]

休闲为

人们重视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 ( flow )或“心醉神迷”(ecstasy) 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在皮普尔看来,休闲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与权利。休闲是思想与灵魂自由的条件,可促使文化的发展与沉思。借鉴西方休闲学理论来揭示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休闲美学思想,并不等于说当时李渔就一定意识到的休闲审美,而是在理论的观照中寻求观念的客观存在。

李渔的休闲美学思想,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积淀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很快冲决了传统重农抑商价值观念的门槛。哲学思想界产生的对抗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和富有叛逆精神的异端情绪影响着传统的人生价值观。繁盛的经济和迥然独具的江南诗性人文气质使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儒商,他们“贾名而儒行、贾事而儒行”,在江南诗性审美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追求享乐奢糜的生活,蓄养家庭戏班,争奇斗胜,请客宴乐,穷耳目之始,极声色之欲,造就了欣欣向荣的社会意识形态,漫溢出异彩纷呈的审美风尚。

李渔正是极具江南才子气的儒商代表之一,《闲情偶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全书全面反映李渔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正如书名所标示的,这是一部“闲情”书。作者用生动活泼的小品笔调描述了自己一生的艺术和生活“闲情”;包括戏曲创作和导演、服饰妆扮、园林建筑、器具古玩、饮食烹调、种树养花、康体健身等。全书没有前后连贯的主题,没有精心刻意的雕琢,自始至终, 李渔都在和读者娓娓谈话:说他的兴趣爱好、人生经验, 说他点点滴滴的观念和想法,或滔滔大论,或画龙点睛。总之, 一切都那么轻松随意,而“人的真实的姿态,是呈现于日常不经意的片言只字之中的。

[8]

[7]

[6]

或许正是在这“不经意”的“真实”间,让我们品味到李渔眼中的“闲”,体察到古代中国

赋予“休闲”的独特内涵。





透过李渔所涉及的文化活动,可以认为《闲情偶寄》中透析出休闲美学思想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主体与存在价值

1


休闲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劳作,那是因为休闲意味着个体处于一种“成为人”的过程, 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

“成为人” 首先意味着自由与自我创造。李渔把生活之艰难化作“极乐国”之乐的同时,也自然会 把视线转移到自身的存在状态。“王道本乎人情”

[11]

[10]

[9]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李渔强调尊重个体的意念, 并明确的说道:“以性所原

[12]

有,不能强之使无耳”对主体性的强调,他指涉每一独立存在的个体,亦在自我的创作活动中践行,始终使自我心灵处于一种极其自由自主的状态。他主张“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他把文学活动的归结点定位于文学外在价值的弃置和自我价值的凸显。在《词曲部上》论及朝代更迭,他提到“以填词而得名者也” 《居室部》中又言“得意酣歌之顷,可忘作始之李笠翁乎?

[14]

[13]

在其《颐养部》 更有“创自笠翁,当呼笠翁本草”

[16]

[15]

并言“吾老矣,

不能用也,请以崖略付之筒篇,供嗜痴者采择。生命价值,强调个体独立存在意义的实现。

诸如此类,都可看出李渔重视自身名节, 希望在创作中彰显自我

李渔“成为人”还表现在他对人的自然欲求的肯定和直露表达。根据现代休闲学理论,如果把休闲活动看做一种自然而愉悦的活动,那么也可以把性爱以及和性爱相联系的一些活动看作是休闲活动的一部分。

[17]

李渔比以往任何反

禁欲者更直露、更世俗化的肯定人的情欲。李渔说:“食色性也,性所原有, 不能强之使无耳。”他认为男女情欲生而有之,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欲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若使杜情而绝欲,是天地皆春而我独秋,焉用此不情之物而作人中灾异乎!

[18]

要求人们正视并顺应这种自然、正常的男女之情。李渔甚至公开承认肉体享乐,

[19]

称“行乐之地,首数房中 肆无忌惮地坦言自己爱好“美妻美妾”。这不仅是对禁欲主义的一个打击,更为重

要的是, 他在禁欲占绝对主导的文化氛围下,以对“性爱”的承认来肯定人的个体存在,这在文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李渔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对心灵、性格美的关注上。他说:“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使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从上述分析人心灵、气质、修养等内在美与外在姿容美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渔未把审美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色相欣赏上,而是注重向心灵美、性格美的开掘。总之,李渔是一个懂得生命、尊重个体价值的文人,在其相对自由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范畴内,他注重着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实现。

相比而言,当下流行的“生活审美化”中大众的心灵美、性格美迷失在物的生产幻想中,物欲熏心,从而忽视了自身修养的提升。服饰、家具、化妆品等都成为某种生活品质的象征,拥有它即象征某种品质的生活,物成为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缺失的日常审美中,身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它的张扬象征着精神关注让位于肉身关注,如瘦身的焦虑与整容的盛行。而李渔以人为本的心灵审美的休闲美学观,对我们进行“生活审美化”的反思,促使其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二:“寓乐于用”,淡化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追求大众化的审美旨趣

《闲情偶寄》主张以“闲”和“适”为人生目标,但这种人生目标的表达不同于庄子的“逍遥游”,不同于老子的“无为”,不同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中国传统的美学大家游弋于精神世界中的美,关注的往往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心的体验,形而上的色彩非常浓厚;而李渔不同,《闲情偶寄》更多地表现为对世俗生活本身的关注与执著,大众化平民化的审美旨趣淡化了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

虽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谈属平民家居日用,但他绝不仅仅将思考的目光停留在欲望的享受上,而是想方设法使之升华到艺术化的审美境界,极力强调现实化、生活化的艺术观念,鼓励艺术与生活的互动。李渔对生活的描述细致而不颓废,在他眼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艺术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林语堂和周作人都很欣赏李渔。正如林语堂所言,李渔的著作“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休闲艺术的袖珍指南”

拥有另类身份——商人身份,是李渔能够跳出传统框架,在《闲情偶寄》中构建专属于自己的审美休闲乐土的前提之一。我们所见的传统文人,清寡雅居,不求功利,仿佛任何的美,一旦与世俗相联系,与金钱发生关系,就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所以,他们追求的美仅限于心中,是压抑于情感之内的美,是超然于“人”这个主体的。然而李渔不同,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人的功利性在李渔身上外化,这种功利性的追求需要他将所谓的美外化,成为一种可以用视觉看见、用听觉听见 、甚至用触觉触摸得到的实体,并与时刻行进中的生活结合。所以,他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如追求可见的商业利益最大化一般去追求审美效果的最大化 。于是,美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摸,不再游离于头脑之中,也不再是精神上的遐思; 所谓的“阳春白雪 ”的艺术美学就这样与生活中俗不可耐的柴米油盐结合起来,让美变得真实而有力。

可以说,李渔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的纠缠,真诚而坦率地推崇“乐不在外而在心”的休闲境界,奉行“寓乐于用”的休闲哲学。这种重物用而不囿于物用的休闲境界突破了传统士人的人生理念和审美

2


范型,自觉地涵溶了更加平民化、更加生活化的市井娱乐和市井需求 ,将人生的目标从外在的建功立业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自娱自乐,这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骇世惊俗的意味,以致受到传统成见的非议。然而,如果我们撇开历史的沉重感,回归当下轰轰烈烈的“以人为本”休闲城市休闲文化的打造,不是可以给李渔的休闲情怀和休闲境界以更多的同情与理解,并可借此获得许多的休闲生活启示吗?



[参考文献]

[1] []张书玉:《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p96.

[2]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5. [3] 陈琰.闲暇是金——休闲美学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p4.

[4] (潘立勇.审美与休闲——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56. [5] J Pieper.Letsure.The Basis of CultureM.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52:4345.

[6] ISO Ahola, s.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 B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7] Jose f Pieper. Leisure The Basic of Culture [ M ] . Random House, inc: 1963.

[8] [日本] 鹤见辑辅语,见佘树森. 现代作家谈散 [ M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p631. [9]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 M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P260.

[10] [11] [13] [14] [15] [16] [18] [19] 李渔 . 闲情偶寄 . 李渔全集:第三卷 [ M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2] 转引自:黄果泉 . 自娱:李渔的创作心态及文学功能观 [ J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2 , ( 4 ) . [17]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 M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P5 P260.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97c544a300a6c30d229f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