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叙述视角分析

2022-12-21 20:1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楼梦》“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叙述视角分析》,欢迎阅读!
刘姥姥,大观园,红楼梦,视角,叙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红楼梦》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叙述视角分

作者:受志敏 王莹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22

摘要:作品叙述视角的选择都是服务于作品主旨的,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涉及的相关回目内容中的叙事视角转换及原因梳理,分析作者曹雪芹有意运用视角变化来服务于主旨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叙述 视角 人称

在一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是由主旨决定的,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了大观"的相关回目中,叙述视角及人称的交融变化,既凸显了思想主旨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一、外聚焦和内聚焦叙述视角及其作用分析

外聚焦和内聚焦首先是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它虽然也使用第三人称,但是与零聚焦的无所不知相反,叙述者是一个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形成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式的叙述方式。"内聚焦手法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故事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故事,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焦点因而移入了作品中。这个人物同时充当叙述者和故事角色,使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而且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但角色的限制,又使他区别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更具叙述的主观性。"

《红楼梦》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相关回目中,有不少篇幅是从刘姥姥的视角进行叙述,阐发她对大观园的观察,认识,感受。依据上面对内聚焦理论的分析,"即从故事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故事",这就属于内聚焦视角。但作者用的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有时又会"进入人物的思想意识",比如作者常常走到刘姥姥心里直陈她对所见所闻后的感想。又由于刘姥姥虽是作品中的人物,但却不是作品中的贾府人物,所以对贾府的环境、建筑、人物、用具、器物、礼仪等并不熟悉。这种不熟悉使她的感受得来自然新奇,这时借用刘姥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相对于贾府中的其他人物来说某种程度上又有"外聚焦视角"的特点,因为"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这样的人称和视角穿插变化使用的叙述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在这样一个视角下,通过对大观园不熟悉的刘姥姥对大观园的观察、感受来对其环境、建筑、人物、用具、器物、礼仪进行描写,就能一下子抓住大观园最突出的特征让人生出新鲜之感。而对于整天生活在这园子里的人,由于他对园子太熟悉了,从而产生感觉上的迟钝,很难唤起新鲜感而引起心理上的注意,也就不会发现园子里最吸引人的特征。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刘姥姥不同,他从未来过大观园,这里的一切对她充满新鲜感,所以从刘姥姥的视角去描写能突出大观园不同地方的显著特征,同时通过刘姥姥在宴饮、游赏、趣话过程中的本色语言与心理活动描写,既突出了其人物形象又凸显出大观园的典型环境及这园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征,并可以借刘妪之眼、之口、之思、之习写贾府的生活特点,寄托作品主旨。 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中叙述视角的变化及其作用分析

在《红楼梦》"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相关章回中,叙述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或照应前说,或提示下文,水乳交融,让人浑然不觉。

第一,借刘姥姥视角对园中景色及人物进行描写。

比如刘姥姥对"沁芳亭"景色的感受是"比画儿还强十倍",对会作画的惜春叹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脱生的罢?"这里,作者借刘姥姥之眼、之口把大观园风光优美、景色如画的特点揭示出来了,而对于生活在大观园中其他众人是断不会有这种鲜明的感觉的--即便是对刚建好的大观园也是一样--因为大观园毕竟是在原来景致的基础上改动扩建成的,久在此地生活的人是产生不了这种新鲜感的,故也说不出这样的话。说惜春美得就像仙女下凡,只有这个农村老妪才会说出这么本色的赞美语言,而又显得那么自然贴切。

第二,对大观园的几处居所描写所用叙述视角的分析。

对潇湘馆的描写。先是对潇湘馆外的景致写道:"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墁的路。"这里对潇湘馆所处环境的描写的文字文雅洁净,断不是出于刘姥姥之眼之口,而是从作者的视角。接着转而从刘姥姥视角及其心理活动写起:"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当得知是黛玉的屋子后竟说"这哪里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书房还好。"既从刘姥姥视角写起,又以第三人称直写刘姥姥心理。总之,既通过作者眼中潇湘馆周围环境描写突出了黛玉所处潇湘馆外幽静淡雅、清爽怡人的感觉,又从刘姥姥错把黛玉卧房当成"哥儿的书房"视角转换,把黛玉喜好雅致洁净、平素爱读书作诗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活画出来了。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写怡红院。对刘姥姥多喝了几盏酒后迷路后误入怡红院,写她面对着从未见过的穿衣镜,误将镜中戴花的人儿当成了亲家母,既写出了她醉酒时迷离恍惚的状态,忘记了自己刚才被凤姐等拉着戴花的情景,也将其写她见到穿衣镜后本不认得而又似听说过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由其误将宝玉的卧房当成小姐的绣房的叙述,与宝玉平素"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的言论以及抓周时只拣些脂粉钗环来抓并日常爱吃女子胭脂的习性相联系,就把贾宝玉爱在内闱厮混,喜和女儿一处这些性格通过这样的典型环境再次表现出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6a2217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