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森林]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与介绍

2022-07-06 02:3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态环境,森林]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与介绍》,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森林,监测,分析,介绍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与介绍

摘要:本文对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机制的现状,以及如何完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与技术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是森林资源保护中一项重要内容,最早在开展对林业生态监测的研究中即已开始并实施,随着政府部门以及人类对林业保护的重视,全国逐渐建立独立的林业生态监测站,这标志着我国生态监测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最大限制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保护森林的合理经营和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的评价,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政策对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2.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内容。比如,2013年,海南省以中部山地为监测区域,试点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和系统评价地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演化趋势以及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生物指标、景观指标和土壤、水质及空气等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1.根据已有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森林生态区存在着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自然灾害预防体系有待改进等问题。

2.在森林环境监测方面,由于环境监测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支撑,以及监测队伍和岗位以及完整的技术体系统难以形成,缺少稳定的林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再加上缺少统一性的林业生态监测规范和生态监测装备等多种社会发展情况,我国的生态监测处于落后状态。

3.我国生态监测工作开始时间比较晚,较其它发达国家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生态监测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很多研究也实践只能借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科学理念体系。但随着科技信息发展快速的加快和政府对森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监测技术类型与手段不断更新变化。目前,我国先后建立了多处生态监测站,并利用先进科学的监测技术可监测农作物产量及林业地理信息预报,为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情况的提供准可参信息,为宏观、微观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与信息保障。

三、进行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与方法


(一)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

1.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对象,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系统、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2.半定位监测。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受到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

1.宏观监测。宏观监测的空间范围比较宽泛,最大可扩展到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甚至遍于全球。研究地域通常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对监测区域范围内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及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或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加上以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手段,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有时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等手段进行大范围的监测,监测的信息多以图件的方式应用,进行比较评价,来发现生态系统本质上的变化。

2.微观监测。微观生态监测范围较窄,它是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生态因子进物理化学的单独的、有针对性的监测,其对象是具体的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变化。同时,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提出针对各个属性的单独信息。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只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这项工作以大量的野外生态监测站为基础,每个监测站点的地域面积并不确定,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只是监测的对象是生态系统内部的具体生态因子,微观生态监测按照内容,可分为:

1干扰性生态监测。指对人类特定生产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监测,如砍代木所造成的林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草场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和生产力降低等多方的林业影响等。

2治理性生态监测。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人工治理后,对生态平衡恢复过程中的监测,如森林沙漠化土地治理过程的监测,以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为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生森林态系统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综合性变化。

(三)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1.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2.日常监测。日常监测一般用于监测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乱占滥用等突发事件。

3.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分布变化的监测。




四、健全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有效手段

经过多年的实践,各地区已基本建成一个健康森林生态环境运行机制,为全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支撑。

(一)实行森林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建设体系,既体现了政府主体责任、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公平性的原则,又把林业生态保护与广大林农的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热情调动起来。

(二)加强对生态公益林和森林资源的管护,不但改善了生态状况,美化了环境,保护水源水质,而且增强了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平衡,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三)巩固集体林权制度和改革成果。扩大森林生态补偿覆盖面,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长效机制,不但让农户得到了实惠,促进林改工作顺利推进,而且还让增强了广大农民信心和保障性,从而自觉增加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和生态状况的改善。

(四)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与监测范围。以往生态公益林补偿采取中央和省补贴叠加的补偿方式,导致同年度补贴标准不一,制约生态公益林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主体目标的实现,为遵循 “监测既得利益”的原则,统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与监测范围。

五、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点。因此,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和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选择监测工作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和生态过程特点,即有利于各单位部门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也有利于最大限制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正在恶化或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

1.平度市森林动植物保护站,山东平度 2667002.平度市林木种苗站,山东 平度 2667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6d1f83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