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2-12-18 08: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语文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统编,古诗词,课时,教学设计,语文





古诗词三首 2课时



五年级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词的

教材分析 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

(重点、难点) 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

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下阕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学习独立借助注释,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诗词大意,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感情。 1.低阶目标:感知文本、熟读成诵(自学)

扫清生字障碍,重点关注“榆、畔、聒”和多音字“更”的读音。 2.中阶目标: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会学)

教学目标 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思乡情怀。

3.高阶目标:体会情感 感受写法(学会)体会情感,四本节课重点实现的目标之一。 预习要求:

1.学生借助各种资源,阅读作者纳兰性德、《长相思》资料,把重要的信息摘录在词题旁边。

教学过程 2.用好书中注释,试着读懂词的大意。

3.借助课后拼音,正确、流利地读一读《长相思》这首词。

1




一、诵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1.对课前学习的回顾,同学们通过预习,整首词都能读准了吗?先来听老师读一读,在听得过程中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老师范读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好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感,做到声断气连,重音押韵。

2.听完老师朗读,试着划分节奏。指名个别同学读准这首词。

3.将生字词教学嵌入当中,重点关注“榆、畔、更、聒”。对多音字“更”的教学。

4.全班同学把词的字音读准,读出节奏。

二、师生共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1.同伴共学,词义说出来

借助注释,先和同桌一句一句地说出意思,再全班交流。

教师渗透理解古诗词的方法:调串法、增补字词法、联系上下文等。 其中“身向榆关那畔行”这一句中,学生借助注释知道“榆关”是山海关还不够,在此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山海关在哪里,出示图片,依山傍海,是古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夜深千帐灯”可以联系文中插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夜晚,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十分壮观。“风一更,雪一更”,使用工具书,出示“更”读第一声的三个读音,学生辨析选择,知道“更”在这里表示时间。“聒碎乡心梦不成”,“聒”指的是声音嘈杂,增加词串,“乡心”联系下句明白“乡”指的是故乡北京。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加上多次诵读,读懂了词的大意。

2.想象画面,走进诗境

任务1: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静静地在文字中穿行。用笔尖在文字中移动,把最有画面感的字词圈画出来,想象当时的场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任务2:老师在黑板上布置山峦起伏的边塞场景。让学生把找出来的最有画面感的字词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可以提示:怎样的山啊?怎样的水啊?看到了大队人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申请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照应着无眠的人。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a45529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