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动物笑谈

2023-01-15 11:3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7 动物笑谈》,欢迎阅读!
笑谈,动物,17

17 动物笑谈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与动物相处的趣事。

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

活泼、幽默的特点。 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人类的周围,生存着一百多万种形貌千差万别,本性良莠各异的动物,它们既是人类征服、驱遣、利用的对象,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生态链上的重要角色。亿万年来,这些动物从野生到与人类和睦相处,为人类所熏陶,于是,它们身上也有了“人性”,有了感情。作家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动物,通过不断地艺术再现,在他们的妙笔下,动物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特殊的侧影,成为感情的化身和人性的体现者。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动物笑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 明确: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2.课文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第一件:在艾顿堡车站,对前来寻找的鹦鹉可可大声喊叫;第二件:鹦鹉可可把父亲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下来了;第三件:鹦鹉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示例:喜欢第三件趣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聪明、淘气,像个淘气顽皮的小孩,惹人喜爱。

3.作者和动物们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试结合课文做具体说明。

明确:小凫一出壳……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和小鸭们打成一片,成为小鸭们的朋友。

目标导学二:自由朗读,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而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示例: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

分析:表现出作者与大鹦鹉朋友式的相处和对鹦鹉的关心。 2.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赏析: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情状。

(2)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可可比作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写出了可可动作的轻盈敏捷。

目标导学三:学生散读,分析技巧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的内容是通过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描绘动物时,作者使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分析。 示例: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分析:通过的见闻,从侧面写出了可可的调皮、淘气。 目标导学四:拓展感悟

1.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示例:①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2.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明确: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三、板书设计

总: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会带来许多趣事



做水鸭子的实验时,引发的趣事 鹦鹉可可带来的趣事



可取之处

通过“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分析技巧”三个环节,引

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的目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只采用了“自由朗读”“散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

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不足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e2e26d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