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赏析

2023-03-24 06:0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悲惨世界》赏析》,欢迎阅读!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雨果)

【思想内容】

1、小说描写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寄予了作者对悲惨世界中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

·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的苦役 ·芳汀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

·珂赛特以羸弱之驱而承担成人劳作 【详: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 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从而概括 了作品的主题。小说名字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可见作者着意“以 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而挣扎、受凌辱受欺侮、受迫害受压迫的贫苦 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代表 了由男人、女人和儿童构成的悲惨世界的所有穷人。冉阿让仅仅为了姐 姐的孩子不受饥饿的折磨偷了一块面包,为此竟坐了 19的牢。出狱 后,他想重新做人都不可能,由于持黄色身份证而备受社会的歧视和侮 辱。芳汀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姑娘,因为受人欺骗,从此沦落到社会的最 层。在伪善残忍的道德和法律的迫害下,她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己和 女儿的生存,她不得不卖掉一头漂亮的金发和洁白的门牙,最后被迫沦 为公娼。对此雨果以极大的愤慨回答了原因:“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及 一个娼妓。”芳汀的女儿小珂赛特孤苦伶仃,备受欺凌、受尽虐待和摧残。 小说正是以他们三个人的经历为线索,真实地表出当时热暗的现实社 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法律和道德的虚伪及残忍。

2、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及其法律、道德。

·沙威,统治阶级的鹰犬 【详:《悲惨世界》集中地表现了雨果以前多次描写过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上写着一句话:“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说明他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呢“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沙威代表的是世俗的资产阶级低等的法律,只依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只会使犯罪加深。雨果认为,不公正的法律和虚伪的道德直接实施了对穷人的社会压迫,并对此提出责问:“犯了过错,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冉阿让因为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法律的惩罚,变得更加仇视社会。甚至在他后来变成富于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的人之后,仍不断受到警方的追缉,可见现实法律的残酷、暴虐及不公正。芳汀因为顶撞一个绅士的侮辱,就被沙威蛮横无理地扣押起来。在这里,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法律和道德的黑暗和不公平。雨果塑造了一个仁慈、博爱的化身——米里哀主教,并认为他的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米里哀主教主张以饶恕和仁爱来拯救人的灵魂,正如他对冉阿让所说那样:“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冉阿让在他的仁爱、宽恕的感化之下,从此变成一个乐善好施、以德报怨、富于牺牲精神的人。在冉阿让仁爱、宽恕的感化之下,沙威居然也被感化过来,良知发现,放走了冉阿让。


3、歌颂共和主义英雄。

·在街垒战中,八旬老翁和流浪儿视死如归 【人物形象】

1.冉阿让是雨果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也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品首先揭示,是不合理的社会使他变成了一个与社会为敌的人。为了姐姐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就坐了19年的监牢。出狱后,又备受社会的歧视和侮辱,才使他变得阴郁而凶狠,对社会充满了敌意。但这并不说明他本质上是个坏人。米里哀主教以仁慈和博爱激发了他心中的善,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此他乐善好施,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后,终于在亲人的理解中死去。 2.芳汀是女工悲惨命运的化身:女工——失业卖掉金发和门牙——娼妓——法律判刑。

3.珂塞特:是被摧残虐待的童工的代表。后来成为一个热烈追求纯真爱情的少

4.沙威:代表着残酷的法律制度——尊敬官府,仇视反叛。

5.马吕斯:十九世纪标准革命青年,诚实率真又有一腔热情和正义感,为理想热血奔腾,为珂赛特纯情洋溢,在起事中负伤昏迷,被冉阿让所救。 6.德纳第:是个寡廉鲜耻的利己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象征。

7.米里埃主教:仁慈,善良,但他的善良和仁慈出自于一种宗教信仰。 艺术特色】

第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在这部史诗性的作品中,雨果以真实的笔触、澎湃的激情描写了从拿破仑到七月王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滑铁卢战役、183265日的人民起义和街垒战等。 ·小说在描写人物时除了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因素之外,还表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冉阿让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他具有非凡的品格、超人的机智和力气。作者用浪漫 主义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他惊人的体力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写了许多“非凡”事件,冉阿让抱着珂赛特后走投无路,却遇到了往日的恩惠者等等。

笫二,充分运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

雨果在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写上,坚持运用他的美丑对照原则,米 里哀主教是仁慈博爱的代表,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之下也以仁慈博爱对待 他人,乐善好施,舍己为人,品德高尚;而沙威、德纳第夫妇则是丑、恶、畸 形和黑暗的化身。警察沙威冷酷无情,客店老板利欲熏心,卑鄙无耻. 们是“丑"“恶"“卑下”的典型。这两组人物处于尖锐的对照之中,作 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反面人物的恶行来反衬正面人物的仁慈、善良、 博爱的崇高品质,强烈的对比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效果。

第三,创作风格的政论性。

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思想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四,高昂、奔放和热情的语言。 小说是以一种史诗般的语言来叙述,“经常运用多义词,寓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雄浑有力,高昂奔放,具有革命激情和热情,表达了对理想未来的憧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7e8bff5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