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祖先 传承文明

2022-04-05 02: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恩祖先 传承文明》,欢迎阅读!
祖先,传承,感恩,文明

感恩祖先 传承文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一(3)班的夏雯,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感恩祖先 传承文明。

在春回大地,细雨绵绵的四月,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它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具备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节日。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如此,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社会功能的传统节日。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可见,清明节是以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为主的,兼有肃穆与欢乐两种感情氛围的节日。正如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将清明祭扫、踏青郊游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

中国人有着慎终追远、表达孝思的历史传统。清明祭扫坟茔、祭祀祖先、“思时之敬”的历史由来已久。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纸钱纷飞,古墓累累,交织出一幅悲哀的清明扫墓图。


“清明”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清明时节祭拜扫墓,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它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溶在我们民族血脉之中的孝思、感恩的美好情操。中国传统文化重亲情、重情义。透过清明节,集中体现和张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中国人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抽象的,而是从爱故乡、爱故乡的先人逐级延展开的。人们逐渐把血缘亲情拓展开,转化为对乡里先贤、本地英杰、民族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而人们所推崇的不仅仅是被缅怀者个人创造的丰功伟绩、感人故事,更是他们所代表的美好情操和精神品格。这种美好情操、精神品格,历久而弥新,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共同的道德追求。而对这些美好情操的缅怀、追求正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力量凝聚之所在。

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孝心体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祭扫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孝思、敬畏和感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后辈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如果能够真心感恩和敬畏先人,那么对于活着的长者肯定是会孝的。所以,在墓前拜祭祖先时,除了哀伤思念之外,要意识到我们更该着眼现在,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父母长辈用爱与光阴呵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付出,无怨无悔,而我们又何曾回报亲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慰藉父母、长辈们的操劳,让孝心付诸实际。不要总在清明时节,才去感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清明节里,我们对祖先诉说无尽哀思的情怀之余,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人类的和平逝去的先烈。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甘留一世忠魂。铁蹄纷沓、枪林弹雨中,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没有了“万马战犹酣”的激烈场景,没有了“马蹄声翠,喇叭声咽”的苍茫景象,也不再有“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严峻形势,但那沉重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更不能忘记。如果说对祖先的哀思是家庭小爱,那么不忘历史、让英烈永存,就是我们人生大爱的重要组成。

同学们,在这天地清明、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感恩祖先、缅怀英烈、传承文明。对逝者的缅怀与哀思,更提醒我们要懂得生命的神圣。珍惜有限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先人们未竟的事业,需要我们继续奋斗!让我们不忘历史,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祖先的高尚美德和过人智慧;勇担重任,用我们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实际努力告慰先辈的英魂;更以不断进步和成长,慰藉辛劳的父母、长辈。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7db9c8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