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篇

2022-07-22 02:28: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篇》,欢迎阅读!
导论,心得,艺术,学习,关于

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3

心得体会1有句话常挂在我们嘴边——“爱漂亮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作甚美?即便细究起来,也仿佛无从回答。

要给大家介绍的书,书名是《艺术概论》。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概论”2字,大概已没了兴趣,再加上“艺术”2字,估计已给这本书判了死刑。没错,与大家料想的1样,这是本教科书,还是本有关艺术的教科书。但是,这不是过去我们经历过的那些,浏览后艺术茫然若知、倒尽胃口,使得你从此不再想与艺术沾边的深奥苦涩的教科书,这是1本有趣的、容易浏览的、启产生命的书!

作者蒋x先生,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出版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10种,并屡次举行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在蒋x先生看来,艺术是比任何1种科目更需要人的自觉,更需要心灵的参与的领域。这本《艺术概论》以清丽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介绍了艺术的源流、特点、种别、材料、内容、情势、创作、欣赏、批评等,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使读者阅后能够安然看待艺术、从中取得无数喜悦与无穷乐趣。我们对美的信仰,会因此更加坚定而真实。美,1种解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当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当中,令人有检讨、有思惟、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美,不再是困难的学习。

当带着美的信仰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很多方面都与之前不太1样……

我们工作的地方——基层人民法院——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每个到我们单位办事的人内心或有愤恨或有委屈抑或其他,与当事人接触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易燃易爆”之群体。处理纠


纷案件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我们可应用智慧、能创造的艺术远不止这些。以处理离婚案件为例,为了保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苦口婆心劝导男女双方,委宛提示他们珍惜家庭、尊重体谅对方的工作我们做了太多,但这样的工作我们仍然会继续做下去,当看到深深抱怨的两人终究表示愿意给对方1次机会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喜悦是难以道明的,艺术不但需有深入的思想,也常常要有动人的情操”,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挽救1个家庭,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1种美吗?

最后,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作甚美?谈到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或娇艳或清雅的花,花仿佛是大自然中1种美的意味。花的意义是复杂的,领悟1朵花,可以是领悟美的开始,也能够是领悟艺术开始。让我们随蒋x先生1起,从领悟1朵花开始,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吧!

心得体会21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术是现实世界 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 容,“感性显现”是表现情势,2者辩证统1

(南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根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洁是作家、艺术们的天才创造 物,这类“自由的艺术”丝绝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触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 主体()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做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华。

(德国哲学)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 艺术的两种本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 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依照事物 本来的模样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模样去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 “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另外还有形象说、情势说、情感说、表现说

2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资生产”、“精神生产”,术生产作为1种特殊

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提供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露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从物资生产中分化出来。

艺术1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的反应,另外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 想和情感欲望。

2.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的物资生产条件。1定时期的艺术发展,是在1 定的经济基础上构成的。

②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华与社会物资生产的发展显现出 某种不平衡现象。

艺术生产必定遭到物资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3.艺术生产理论揭露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1个完全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露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的辩证关系。

2 艺术的本质(特点)

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应生活的特殊情势。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管的统1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情势的统1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1

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艺术典型:艺术家应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 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华。


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全进程。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风格)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烙印)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情势美的统1(2者有机结合,证统1)

心得体会3 艺术本质论 1 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此1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重要本质和第1层面的本质。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1)艺术1种社会心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由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重要本质和第1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1种特殊的社会心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应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终究决定了各个历


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类社会事物是1种相对物资关系的社会心识形态,建立在1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2).几种不同的社会心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应并都终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3).艺术1种特殊的社会心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全部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类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外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1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1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阔别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出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出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构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点人们1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社会生活的反应

(2)另外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5)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定对艺术严加束缚,把艺术当做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终究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区分:

(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空想,不要求真实地反应现实世界。 (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应社会生活。 (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艺术哲学的关系: (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应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构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哲学的区分:

(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惟活动来反应客观世界。


(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露事物的本质的。 (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情势,艺术是感性的最高情势。 (6)哲学用最1般的范畴和逻辑反应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应社会生活。

艺术科学的关系: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1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1致的地方.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1定的区分,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资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情势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与社会生活: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2)艺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资,精神生活) 总结:作为1种更高的,更阔别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但是经济基础的反应,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应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应。

3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与社会生产: (1)艺术1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但是社会心识形态,而且又是1种生产形态。


(2)艺术1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不管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从生产的进程和结果来看,都与1般物资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分。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1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2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资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1种“特殊的方式”。2层涵义是“安排着物资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安排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资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有着1般物资生产的普遍性,又有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1般物资生产的特殊性。

特殊性:

(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资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1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本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1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1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它不但造成自然物的1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进程中实现自己意想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1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和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


它是1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点。

(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1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尤其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终究影响客观世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当做人真实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以独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是对世界的1种认识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物资决定精神

艺术这类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1种特殊的反应情势或认识情势,由于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资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动身,在取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2).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分 相同:

都是更高、更阔别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心识形态,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都用形象反应社会生活。 不同:

宗教是空虚的空想,不要求真实地反应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应社会生活

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


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艺术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分 相同

1 都是更高、更阔别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心识形态,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

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应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点、个性和美,是在个别当中显示1般、在特殊当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谛的方 “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定性。

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2.艺术用形象反应世界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分于其他社会心识的基本特点

(2).艺术形象的特性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1

从创造进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没法直接掌控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惟活动创造出1艺术形象。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但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发感官上的快适,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1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应,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干的,同是还必须具有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3.艺术反应世界的真实性

(1)艺术反应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2)艺术反应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的审美本质 1.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反应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2).艺术创造艺术

艺术不但可以反应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本来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3)艺术是审美对象 2.艺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美学上的关系)


条件:1.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的本质气力具有审美需要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1美的本质

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发人的1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类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审美认识基础上构成的审美观念,美感产生的本源

是人在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1,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1

(3)艺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3.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艺术1般审美特点 (2).艺术的情感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be7036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