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教学设计]草原风情

2022-04-07 22:50:0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省优质课教学设计]草原风情》,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草原,优质,风情

[省优质课教学设计]草原风情

作者:缪朝霞 舟山沈家门一中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其申的案例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如临其境。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民俗风情并能运用己有资料,获取信息,形成感性认识。(知识与技能)

2·通过《蒙古人》音乐和《敕勒歌》诗歌的欣赏,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体会牧民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情感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并通过《敕勒歌》与《清平乐》的对比认识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讲义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活动设计:

l·欣赏感悟:录像内蒙古大草原、Flash动画《蒙古人》、图片、诗歌。 2·设计内蒙古一日游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创设 情境

教师活动

课间播放音乐flash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根据前面情景提问导入: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喧染气氛,激发 学习兴趣。

音乐、看画面

导入

d这件作品反映了哪个地 方的风土人情?内蒙古大草 原最能吸引你的是什么?

进入新课氛围 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走进内蒙古》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观看录像并作记

并通过学生之间记录情况 不同的对比,重视团体协 作。

通过比一比活动,进一步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比一比,谁了解的知识 最多? 指导观看

指导内蒙古一日游活动,说 明活动要求,并在学生讨论 过程中加以指导。51导他们 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 息。

指导学生结合己有资料汇 报旅游成果(成果展示)

看资料,分成四 个小组结合本栏 目内容进行模拟 旅游。 学生展示成果及 质疑。 生生互动。 学生小结并给蒙 古民族取别名。

采用模拟旅游的方式提高学 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信息 的能力并结合问题设计分组 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 营造生生互动氛围,凸现学 生主体性。



"记者"提问。

指导学生进行小结。提问: 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传 统有没有发生改变?你怎 样看这种改变?评价:哪一 组活动最成功?为什么?

播放《蒙古人》flash的动

学生听音乐、看 画面、思考

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并进一步激趣。

进一步感受草原风情并体 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出示民歌《敖勒歌》和宋词 《清平乐》,引导学生对比 分析诗中不同的自然环境 和生产生活方式

学生根据词中意 境画出相应画 面,并进而探究 南北差异的原因 (讨论)

通过诗词对比分析南北差 异并进」步探究自然条件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 而确立和谐的人地观。

课堂余音。

结合杭州自然环境介绍风 土人情

学生课内自由发 L 课外延伸

结合乡土文化突破难点


知识 网络 构建 学法 指导

主要通过把课本知识分类成四块内容(衣、食、住、行)二条线索(民俗 风情探究和自然条件与风土人情关系探究)构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1·通过各种材料(录像、音乐、诗歌、美术作品)激趣,获取感性认识。 2·自主探究草原风情。

3·运用比较法分析内蒙古地区与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不同。 4,帮助学生运用归纳法将知识系统化。 5·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

课外 延伸

结合本地自然环境了解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I.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融和了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人文性较强。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3.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把握节奏很重要。

4.课后探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落实,不能流于形式,注重有效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46c9a8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