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2023-05-31 09:09: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欢迎阅读!
发展现状,中国,零售,建议,政策

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作者:徐可心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4



一、零售业经营发展中的特点

宏观经济方面,据统计,2017 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 万亿元,同比增10.2%。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继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零售业方面,2017 全年,商务部重点监测的2700 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 个百分点,实体零售业呈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1]

1.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从同质化经营格局向差异化经营格局进行转变,保持自主经营的本色、特色,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购物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从传统采购模式向买手团队模式进行转变,打破传统采购模式,在掌握核心零售力的同时不断升级商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从传统联营模式向自营、自采、自有商品为主的营运模式进行转变,逐步提高自营自采、买断经营比例,增强自身承担风险和应对竞争挑战的能力。

2. 经营压力有所缓解

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实力、消费信心增强,零售企业结束2014 以来的困难时期,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出现好转,销售收入同比止跌回升,实现亏损下降或利润增加。

3. 多业态跨领域发展

减少传统百货的经营面积,增加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健康型消费、体验式消费、儿童消费等元素,经营模式由“商品型”向“商品+ 服务型”转变,快速推进购物中心化转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实现业态结构互补,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覆盖金融、类金融战略投资板块,形成了多业态、全品种、全渠道的产业体系。

4.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与方案,构建出先进的信息化体系,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数字化发展,全方位提升传统百货零售业运行效率,科学分析消费者区域结构、习惯的变化趋势与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分析等。

5.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以“零售业+ 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运营。通过互联网载体实现营销、渠道、产品、商品的互联网化,增强应对和引领“互联网+”时代的能力。一方面,零售企业利用自建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商模式相关业务,提高消费便利化,开启智慧零售新时代。另一方面,完善内外贸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做到采购全球化、增加商品的特色化、差异化和竞争力。

6. 努力创新营销方式


一是实施精准营销。摒弃之前大范围发布打折促销信息的做法,利用消费大数据,有针对性的向会员客户、潜在客户推送关注度、兴趣度、契合度高的产品信息,大大节省营销成本,提高了反馈率和成交率。二是开展新型营销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体验式营销、场景营销、热点话题营销、娱乐性营销,增加亲情服务设施,用好玩有趣的互动体验拉近与顾客的距离。营销内容从销售商品向销售服务、提供改善生活品质解决方案转变。

7. 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

一些零售企业通过引进笼车、托盘等标准化载具,自行设计标准化周转筐,安装物流配送车尾板等措施提高物流综合运营效率。

8. 推进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企业普遍重视销售食品的安全问题:一是按照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购置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设备,及时发布检测信息。二是积极支持和融入政府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食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门店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实现直供、直采、自营,运用信息化手段控制食品安全质量。

二、零售业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1. 商业设施供给过剩

为了招商引资,一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经常被随意调整;城市商业设施供给相对过剩,零售市场过度饱和。一是区域内外商业品牌恶性竞争。二是个体超市蚕食品牌零售企业市场份额。在乡镇、农村市场,个体超市不但相对于品牌零售企业在税收、渠道、费用、监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还是山寨商品流向农村的主要途径。

2. 成本下调空间有限

一是人力成本和房租下调难度大。企业认为降薪会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会导致在竞争中失去主动。房租协议中大多数只规定了上涨条款和有条件中止租赁条款,因此按照协议承租方要么接受房租上涨,要么关店。二是电费工商同价未得到执行。商业用电电价普遍在0.8 -1 元之间,在夏季电力需求侧管理期间,白天用电成本还会上涨。三是“营改增”降税效果不明显。企业普遍反映,虽然“营改增”扩大了抵扣范围,但上游环节索要发票难度大,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不如预期。例如,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很难从农业合作社索要发票;一些酒店拒不提供住宿发票;供电、供水企业只向物业持有单位开具相关发票,却不向用电用水的零售企业开具发票,而物业单位以没有这项服务为由拒绝向零售企业提供发票。

3. 商业竞争环境有待优化

零售企业普遍反映商业竞争环境有待优化:一是监管力度不一致。线上销售假冒伪劣和低标准商品,受处罚力度较弱;实体店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压力。二是税收差异大。网店缴纳的税金较少,甚至不缴纳;而实体店缴纳税种较多、税率较高。虽然“营改增”扩大了抵扣范围,但上游环节索要发票难度大,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不如预期。三是网店无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而实体企业必须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4. 转型投入大见效微

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产出却比较小。对当前大多数零售企业来讲,转型投入超出企业资金实力。一些企业把电商作为销售和宣传渠道来看待,而把打折让利当作赢


得竞争的法宝,每年销售收入目标主要靠促销来实现。就算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企业,尽管线上销售增长很快,但占整体销售比重仍然较小。

5. 配套服务支撑不足

目前我国零售业配套服务整体水平较低,流通成本偏高。商贸物流方面,行业集中度较低,商流和物流分离,货物运送中间环节多、周期长、仓储成本高。

三、政策建议

1. 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环境

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逐步统一对线上线下零售经营的监管,保证实体店与网店税负的公平。在国家尚未对网络零售企业征税之前,可对实体零售企业网上业务税收采取返还优惠措施。

2. 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与执行

建议进一步加大商业网点规划力度,合理配置商业资源;在市区重点规划一些社区购物中心、便利店及新兴业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将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尽量规划到城郊结合部或市外,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网点规划的执行力度,减少调整网点规划的随意性。

3. 加大对零售企业创新转型扶持力度

实体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发展自营业务急需政府给予税收、资金、智力扶持。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公共网络建设,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智慧商圈。整合互联网基础设施及数据资源平台,减少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分散投入。设立产业基金或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 解决影响物流配送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支持配送企业在提效率、降成本方面的创新尝试。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国外经验,制定统一的配送车辆安装标准,由生产安装企业备案,交管部门认可。二是通过倒逼引导机制,加快物流标准化的推广使用,全面提高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对接效率。三是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过卡实现备案免检制和检验互认制,避免层层设卡检查。四是扩大符合环保要求的配送车辆在非高峰时段在市区的行驶范围。

5. 研究解决“营改增”实施中的新问题

建议商务、财政、税务、发改等部门联合调研内贸流通领域“营改增”政策执行情况,完善税收政策,达到用税收手段激励零售企业转型、减少企业经营负担、让消费者得实惠的目的。尽快解决农产品流通增值税征收和煤电水汽等公用事业单位向终端用户提供增值税发票等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9e16c1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