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

2022-12-20 21:3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欢迎阅读!
东山,之美,风景,世界

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

作者:吴慎峰

来源:《美术界》 2017年第1



/ 吴慎峰[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东山魁夷是享有世界声誉的20 世纪日本的著名风景画家,他的绘画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本文试从“静”的角度来阐述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理念和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静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日本画界“三座大山”(东山魁夷、平山郁夫、高山辰雄)之首。1931 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 年留学德国。他的画面既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特点,又不断探索日本民族特色的美,形成了日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其作品的独特形式直接体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直指观者的心灵深处。

一、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观

日本这一东方民族有其传统的“物之哀”的审美观——既对自然和人生深深地依恋又淡淡的感伤,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哲学。对无常宿命的真诚的信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对人生的感知深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山魁夷对风景世界、对生命的思考。他在《风景打开了眼界》一文中平淡的叙述常常体现“无常”这一思想。“偶然来到这世上的我,不久又将要离开,到别的什么地方去,理应没有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轮回和无常才是生的证

明。”①东山魁夷对春、夏、秋、冬变化的观察,感受着大自然变迁的世故,其实也正体现着这种对人生宿命及悲喜的“物之哀”情节。

日本整个民族始终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把自然看成和生命的整体,人也包含其中,与自然的亲密融合成为日本民族重要的生活美学特质。日本传统的审美中又体现对大自然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山、海、月光、湖,是日本文化的根,万物有灵的思想和禅宗文化中惠及万物的观念。面对大自然时,自己就忘记一切,甚至是自己,这样才能把握真实。同时,日本传统的审美结构中包含着“幽玄”的因素,其审美情趣追求抽象的玄思、虚、静、空、否定之否定。

二、画家自身特质与经历

东山魁夷出生在日本神户——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在恬静、优雅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性格气质中有一种少年时代喜“静”的基因,中学三年级时其曾在杳无人影的深山老林中画过一幅以“静”为主题的油画。成年后的他表面沉静、细致,内心却蕴藏着热烈和忧郁。

作为商人的父亲起初是很反对东山魁夷选择不谙世事的绘画道路,因为画家也好、小说家也好,这种靠感觉的职业都被认为是偏离普通职业、偏离人生的。东山魁夷在内心经历了反复犹豫和挣扎之后,最终下定决心要当一个画家,并于1926 年离开神户,只身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从此踏上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练之路。美校毕业后,1931 年,东山魁夷结合自身纯朴的素养,再加上对所谓常规的东西和流行的东西都缺乏敏感,虽然早就明确要通过日本画以外的世界来探索日本画,所以选择了北欧的德国,而非法国、意大利。日耳曼民族的气氛浓重、更注重精神性的气质也是吸引他的地方。在东山魁夷的性格之中因为家庭父母关系的经历从小内心深深潜藏渴求保持“静”的状态,所以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哲学艺术历史专业学习后,毅然选择日本画作为其研究方向。通过更广、更深的视角来体验不同于日本文化素质的文化,来


更好地了解日本画和日本文化。日本画正好和这种重感受的气质相合。日本画尤其是日本风景画兼有华丽与幽玄、多彩与淡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微妙细腻的感受上,世界上其他的绘画是难以达到的。

对于东山魁夷来说,命运对他有“特殊”的眷顾,留学两年后一连串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先是家族生意衰落,父亲病重,他只能弃学回国,接着家业破产,战争爆发,双亲离世,弟弟早殇,画业低落,生活挫折……这些痛苦的经历,更使他内心沉浸于描绘自然风景,将自己和风景相融合。直到1947 年充满人间悲哀的《残照》在日本的展览上获得了特选,开启了他新的创作道路。

三、绘画作品中“静”的体现

东山魁夷的作品通过日本传统的绘画材质,通过风景这一题材,在简洁的构图中营造出一种幽玄、静寂的独特的艺术空间。他在其艺术随笔中写道:“我出生以后,就在‘东方’与‘西方’的交接点上长大,所以,对异国的憧憬和对乡土的眷恋是我的宿命。”②

(一)禅宗思想

禅宗认为“大凡举论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意思就是说艺术表达需突破其形象本身而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体现禅宗的参悟和自省,体现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终极感悟和关怀。无论是绘画的形式、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都体现了禅宗思想深刻而潜在的影响。他在一抹残月、一片落叶中来感受整个心灵和自然融合的直觉体验,体味“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二)绘画材质

东山魁夷的作品,多类似于中国画的“没骨”画法,很少用线,多用明暗和色层分染而成,但与中国画的画法又有很多不同。从材质上说,他多运用自制的日本绘画颜料(以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这种相当鲜艳纯净的颜色,给人不是华美的感觉,而是沉着和寂静。

(三)绘画色彩

东山魁夷使用的色彩多以冷色调为主,注重色彩素淡性,这正体现了他对画面“静”的审美追求。他常使用传统色,尤其是青色——群青和绿青;晕色——朦胧的群灰色,以及和谐的色。在他的作品《路》《月明》《年暮》《春逝》《青响》《涛声》等作品中把他用色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蓝色的世界》中曾专门谈及蓝色、青色在他的风景画中以及在日本民族的色彩意识中的价值:“我就这样悠然地徘徊在‘蓝色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各种色光在变化,除了亮度差、色度差的变化,还因时代、民族、艺术家个性的不同,呈现出斑斓的模样。我感到这真是一个苍茫无限的世界。”③

()题材选择

他的题材选择都有一些微小的感动,都是朴实的景物。如山、树、湖、路、月光、秋叶、樱花等,他把这些不起眼的景物看做生命的整体,并把自己融入。因此,他眼中的山、树……体现了自然和心灵的交融,在人们通常不留意的风景中,发现了亲切、真实的人性的光辉。

(五)构成和构图

东山魁夷很注重画面的构成,尤其擅长运用对称的构图来体现寂静、幽玄的美感,给人心灵上带来宁静、淡泊之感。他喜欢画水中的倒影,如树影、山影、月影,有了倒影画面自然有


了对称,对称带来了宁静、平淡的意蕴。对称的运用不仅表现在画面中形式上的左右、上下、上下左右对称。湖和河的运用作为表现“静”所追求的载体,很好地体现了对称性,如《东映》《双月》《深绿的湖》《湖上的城》等。更为重要的是东山魁夷精神中隐藏的对称——东西艺术融合的对称,自我同自然、画面的对称,随笔和绘画的对称。在他的代表作《路》中体现他这一终身执着追求的完美的对称美学思想。正如他所说:“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惨的暗淡阴影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④

东山魁夷不仅把风景当成表现对象,还把风景看成是生命的整体,用自己也包含在风景中的方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逐渐舍弃自我,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展现给观者一种“心中万般有”的宁静的自然和内心的真实。通过素淡的色彩、简洁的构图、单纯的景物来体现他的风景世界“静”之美,乃至日本艺术和东方艺术的“静”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a413f0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