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文与画》

2022-04-10 11:3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山魁夷文与画》》,欢迎阅读!
东山

东山魁夷文与画





一、日本民族审美对东山魁夷的影响

日本民族是一个细腻情愫的民族,其艺术渊源即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物衰”之美。这种美如同散文:借景抒情,用景色之美反应人内心的美的情愫。它包含了“同情”“感伤”“悲叹”“爱怜”等细腻又感叹人生过短的意义。这种“物衰”之美不仅支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作品。受感染的东山魁夷在其画中常常表现那早逝的风景,伤感樱花之早凋,秋色渐如人生之幻灭。基于这一审美传统,他的画中便有了一种象征,载体便是画中的山、石、水、树。画中表现的风景是一种永恒存在,风景的美是不因人生的无常而改变。

东山魁夷的文字中,也传达着对传统美的崇尚与信仰。在《探索日本之美》随笔集中他这样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来,就已经保持了日本人的纯粹性,直至今天依然不变的延续着。所以,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乡土的传统的热爱是非常执着和强烈的,„„我个人心中的憧憬和乡愁,显示着日本人的一种类型吧。

同时,日本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细腻的情感使得日本艺术品都带有装饰的风格。东山魁夷的作品也留有浓重的装饰意味。《日月四季图》中大量运用的金银箔以及极具装饰效果的构图与形式。参看日本的和歌集,其所附画卷极具装饰效果。东山魁夷曾表明,装饰性是日本画美妙的精随。



二、同时代文学家对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影响

东山魁夷认为传递给观众本民族特有的美与情愫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本土佛教因果循环之义,人生不可违的喻意,而这一点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文与画,前者在于表达人世的无常,后者则多以用来留住短暂的美丽。这种情愫与川端康成《雪国》中描述的景色如出一辙,更与《古都》中姐妹俩不同的命运,命运的不可逆转极为相似。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与风景对话》中写到:“如果说是我选择了做日本画画家,不如说是人生使我不得不走上成为日本画家的命运”。在《京洛四季》中他说:“对旅行者来说,不期而遇是最幸运的事,有如生命”。这些都与川端康成有同样的宿命感,和对人世无常的深深体验。三岛由纪夫也对东山魁夷的文与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强调力与美,在《京洛四季》中东山魁夷曾用很“钢烈”的文字记述了给三岛由纪夫做插图时的情形,其作画风格也与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同,选用碳条作画,明显带有粗犷,力度的感受。

东山魁夷与同时代的文学家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都在努力探寻着日本民族特殊的美的情愫与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三、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关系 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听泉》《与风景对话》《北欧纪行》《探索日本之美》中,文字连接着他画风的形成和把本民族美的情愫确立到作品中的过程。《听泉》中,东山魁夷大量描写小时候对家乡美丽风光和温情的乡愁,从那时起心中便已有了本民族美的情愫。《北欧纪行》中则多次将德国及北欧诸国的风景与日本相联系,确立了本民族之美在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日本之美》中,终于将寻找到的这份乡愁与日本的传统美联系到一起。《与风景对话》中则又一次坚信了画风与文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为了连结西方与日本传统自然之美。东山魁夷把日本民族古有的装饰风格与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意境空灵而又极富东方禅意的风景画作品。这些绘画不仅仅趋于平面化,而是将西方构图、造形方式及色彩与日本装饰性画风结合起来,溶于一炉,将其日本化。东山魁夷的文,有的是详尽的作画过程,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如壁画《日月四季图》创作的过程就被收录:“昭和三十四年1959十月,宫内厅的高尾经济主管请我为东宫御所画幅壁画。“„„由于位置较高,如果壁画使用过于强烈色彩的话,人们会因为头上的重压感而心情不愉快,以白色本质为主体的房间也会因此而失去平衡。”诸如这样记录性的文字在东山魁夷的文中有许多,为后来者无论是观看,还是保护、临摹其艺术作品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东山魁夷的文还透露着他与文学家一同探讨绘画作品中日本之美问题。随笔《京洛四


季》中,记录东山魁夷为三岛由纪夫做作品插图的随笔以及两人的谈话和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并在东山魁夷所做的插图中可以看出风格明显的有粗犷之风。《探索日本之美》中,东山魁夷则多次记录了与川端康成的关系。川端康成在文中常常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本的风格,在东山魁夷的文章、访谈、随笔中也反应出来对人与自然,人与风景关系的理解。川端康成作品中日本美的细腻与雅致可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寻到影子,这些文字的记录,作品的风格,都可以找到两位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与共同之处。

从东山魁夷的画也可以解读其文中思想。当欣赏他的画作时,平行线的构图,平静的水面,以及没有人烟的山林,都可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1989年《朝云》1984年《山峡清晨》1983年《山峡朝雾》等作品,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震撼。这些作品形象往往非常单调,色彩却异常丰富。远看一色,近看变化无穷,象征未经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其作品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表达着散文随笔中描述心灵语句的淡淡伤感。这种特征代表着东山魁夷文中思想的主线——“重视心灵与自然融合,注重心灵境界的净化塑造和提升飞跃。”于是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每一祯风景都是一种心境,自然的风景以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东山魁夷的眼帘,使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获得了“风景打开心灵之门的体验”。指向生命之美的风景如明月一样照拂出东山魁夷的诗心,沐浴心灵的四隅。于是绘画中的每一朵云,每一株树,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也都显露着生命,表现着灵性。

东山魁夷的文与画正是由于这种灵性其作品中才会有跳动着艺术灵魂与美的情愫,才会使观者从象征的画面中寻找到与其文中一脉相承的“心象”。东山魁夷其文与其画的关系紧密,画是东山魁夷的精神寄托而文是东山魁夷内心当中细腻情感的转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995f6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