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年研究性教学课题

2022-04-19 17:2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年研究性教学课题》,欢迎阅读!
研究性,马克思主义,概论,课题,原理

研究性教学课题

1、关于苏联解体根源,学术界依然存在一些争论。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高层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路线,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虽然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关,但体制的弊端只是酿成苏联解体的一定条件而不是根本原因,只有执意将改革变为改向的时候,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成为苏联剧变的原因。二是认为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你看来,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现象。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的人道主义,只包含作为道德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不存在异化现象,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作为道德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还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西方某些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主义,说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存在“人学的空场”,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反人道主义”,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最近,关于“普世价值”的说法,十分盛行。有人提出,民主、自由、人权、正义、平等、博爱等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那是“普世价值”,必须实行,中国不应该强调特殊而自外于这些“普世价值”。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有人甚至喊出了“解放思想就是要确立‘普世价值’”的口号,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论创新,都必须以“普世价值”为尺度。他们甚至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这些“普世价值”,似的这些“普世价值”成为我们文明的核心价值,从而融入了“世界主流”。究竟有没有“普世价值”,即有没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这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实现这些价值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是不是按照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发展的?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及国内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内外呼应,狂热鼓吹自由化、私有化、全盘西化。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全面否定新自由主义的态度,


有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理论体系,必须予以批判和抵制。一是极力推崇新自由主义的态度,有人将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甚至主张将其职务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极力鼓吹、推崇新自由主义的人在我国学术界、理论界为数不多,其代表性人物是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多,但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具有相当大的蛊惑力;而且,他们还企图利用照搬来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影响政府决策。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和对待新自由主义?

5、民主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的多元性。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为社会主义设定任何终极目标,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逐步改造社会的持久的改良任务。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改良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资产阶级国家现有的政治框架下,实现政治民主,把资产阶级国家变为“民主法治国家”或“社会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框架下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民主化,即建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福利国家制度。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在《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二期发表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一篇文章,指出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主张中国应该回归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谢的观点遭到严厉批判。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对待民主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6、历史虚无主义是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思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 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也表现在涉及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某些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影响很大,危害至深。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私人已播出多年,但它通过影视形象化翻近代史的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标本。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电视片《河殇》标榜的“历史总体反思”,其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危害?怎样评价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7、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也受到质疑。一个时期以来,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和支配地位的,有多重社会思潮。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正在极力向我国推销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他们声称这是当今世界的“思想主流”,具有所谓的“普世价值”二是以新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他们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所谓“国学”,认为它“高于党学”(指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现


代化提供精神支柱。三是国外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种主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还有国内某些人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张,主张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政治上民主化(多党制)思想文化上多元化。四是“新左派思潮”主张回到“文革”的老路上去。五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国历史,否定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倡导殖民化哲学。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官方已具有“话语权”,舆论上是“主旋律”,但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占有主导地位,客观上是在与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学、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天下”。最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未必大获全胜,甚至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人甚至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试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有人主张淡化意识形态,取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某些高校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或聘请的专家学者在校园的讲坛上,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有些高校不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用“一言堂”“注入式”,想灌什么就灌什么,想怎么灌就怎么灌,我灌什么你就听什么,我怎么灌你就怎么听,这必然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魅力。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8、非理性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其后成为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基础。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它甚至还引发了那场旷日持久的“理性—非理性”大讨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adda61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