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壕吏》中杜甫的矛盾心理

2022-08-21 09:1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石壕吏》中杜甫的矛盾心理》,欢迎阅读!
石壕吏,杜甫,浅析,矛盾,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石壕吏》中杜甫的矛盾心理

作者:王劲松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第0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录入了杜甫的《石壕吏》一文。有人说《石壕吏》反映了作者当时思想上的矛盾:既赞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痛惜老妇一家因战争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矛盾心理在其《新安吏》中表现更为明显。不少学生对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不能理解:当时大唐王朝宦官专权,皇帝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这样的黑暗统治理应被推翻,杜甫为什么还积极支持这样的政权甚至肯定朝廷抓丁呢? 笔者以为,杜甫的矛盾心理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儒家思想带来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饱读四书五经的杜甫当然深受影响。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他儒家思想意识的体现。这一思想意识决定了杜甫对于统治阶级的尊崇和遵从。因而在他的诗中,虽然有对朝廷腐败、社会生活中黑暗现象的批评和揭露,但这种批评和揭露又有其局限性。

入仕的理想带来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文人的要求,可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而仕,于是乎自古没有考场外的举人(《范进中举》)。入仕成为众多胸怀抱负者的追求,无数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在众多的古代文人中,杜甫属于比较体恤百姓疾苦、心存同情者,但他也心存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一直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杜甫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宰相李林甫主持考试,他不但不录取一人,还向玄宗贺喜说:他们的才能都很平常,可见野无遗贤。应试失败后,杜甫感叹无法实现平生抱负,恨恨地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其生活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时的杜甫依然舍不得放弃对仕途的追求,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借机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后经宰相考试文辞,杜甫被提拔为河西尉,但他没有接受任职,后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曾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推赞自己,并且说: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求官之切溢于言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遇安史之乱,长安陷落,闻肃宗于灵武称帝,杜甫又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以求官职。但半路被俘,约半年后才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授左拾遗。《石壕吏》正是写他投奔唐肃宗途中所见。

不久,杜甫因房琯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他才回京任原职。乾元元年(公758年)5月,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自此,半生坎坷的杜甫才真正对做官心灰意冷。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定居成都,为生计所迫,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居无定所。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时年59岁。

君国之心带来的局限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对君、国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著。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杜甫曾这样表明自己心迹: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念已经融进了诗人的骨髓。 写作《石壕吏》时期,杜甫北上投奔唐肃宗,虽仍有求仕之心,但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他忧国忧民的禀性。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也关注生活,热爱人民,深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也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这也足以见出杜甫这位诗圣的伟大。

总之,一方面,杜甫有着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另一方面也有着怜爱同情人民的情怀。在《石壕吏》中,作者以朴实之笔写出了自己亲眼目睹的抓丁一幕,于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矛盾心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漕河镇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王芸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132ba2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