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2022-04-02 05:1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欢迎阅读!
中美,货币,比较,基础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美国: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 1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 7184亿美元,占88.2%。与此同时,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一超独霸。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这个时候,美国财政部实际上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经历了如下阶段:

1、以实物标定的货币发行机制(1953-1978)。这一时期主要是陈云主导的货币发行方式,其基于国家的抗美援朝后的稳定币值的需要,在标定实物黄金的基础上,对照原有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进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而也开启了以实物为主要标定物为主的货币发行的开始,但是由于国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又以计划经济为主,外贸易较小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长期紧张,但物价稳定,而且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国家稳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政策目标推行的货币发行机制(1978-1994)。在此期间,其未延续计划经济人民币与流通实物挂钩的做法,也没有回归解放前的银本位,而是听命于政治目标的指令,在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偿还旧债的迫不得已,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短暂的银行经济中则是意识形态较量的牺牲品,形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导致了94年高起的通货膨胀。

3、美元主义的货币发行机制(1995-至今)。这一机制的施行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5年开始一次性汇率调整到位,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将国家的货币发行绑定在了美国的发展上,这个不排除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后采取的双紧政策导致了国家内部的货币流动性集聚缩小,同时,还有其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国际低端行业进入中国的原因,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而国家法律规定我国是强制结汇国家,也就是外币不能够在国内流通,所以从国外流入国家1美元就要换成8.2725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将结汇后的美元进行投资,也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外汇储备,外汇可以当成是国家资本,也就形成了国家信用,而这种形式却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受制于美国,如果美元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资本形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20057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维持高涨的GDP)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10数学B班陈俊杰

201001111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a09325192e45361066f58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