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2023-10-01 19:4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欢迎阅读!
稚子,古诗,下册,教案,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反复诵读中、在意境想象中、在情境创设中、在课后延伸中落实语文要素。 【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一《稚子弄冰》 【教学目标】

1.认识“钲、磬、晓”等3个生字,会写“晓”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当”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

4.运用想象画面、补白诗境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了解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运用想象画面、补白诗境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了解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

读通古诗 读懂注释 读讲相连 读背结合 【教学创新】

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反复诵读、情境创设、意境想象、深度阅读、课后延伸、创新作业等策略引导学生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点字成诗 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从以下12个字当中识别出一句七言诗。

预设: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首诗,又是谁创作的呢?(预设:《小池》 杨万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稚子弄冰》,去看看1000年前的儿童,冬天都在玩什么。 【设计意图:课前游戏指向了杨万里的《小池》选用诗词大会从打乱的12个字中识别出一句七言诗的形式,反馈完,再齐声诵读,更灵活、更有效地激起其他孩子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读通古诗,感受韵味

1.齐读诗题,从题目里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稚子就是小孩子,弄冰就是玩冰。

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小孩子是怎样玩冰的?自由读诗,至少读三遍,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3.检查朗读,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读准:当 银钲 玉磬 4.读懂注释,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银钲 玉磬,借助注释和图片。 5.学习生字:晓

1)识记字形:怎样记住这个字呢?(预设:晓是形声字,日是形旁,表示太阳,右边的尧是声旁,晓字可以这样记: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就是晓。


2)指导书写:怎样把这个字写正确、写美观呢?(预设:书写晓字时要特别注意右上角的部分,它比“戈”少一点;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学生练习,生生互评。 6.师生合作读诗句,用四三的节奏读,感受诗歌韵味。

1)师读题目和诗人,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平长仄短) 2生读题目和诗人,诗句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韵脚是冰、钲、声)

3)师读题目和诗人,生读全诗。你发现停顿有什么秘密?(预设:43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诵读,引导学生发现平长仄短的诵读规律,古诗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以及七言诗按照四三停顿诵读的节奏。另外,多种形式的读,会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吟诵的乐趣,体会诗歌的韵味。一开始不用刻意拔高,可多采用鼓励的话语和适时提醒的方法,把吟诵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读懂注释,理解诗句

1.你觉得稚子是怎样弄冰的呢?读懂注释,小组交流,按顺序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2.请抓住关键词“脱”和“穿”,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稚子此时的内心世界。板书:喜不自胜,小心翼翼

3.得意之时,事情好像发生了变化,抓住“敲”和“忽”感受稚子此时心情有何变化?齐读最后两句。板书:得意洋洋 惋惜不已 4.朗读全诗,读出情绪变化。

【设计意图:文本中有许多隐性的信息藏在文字背后,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深入品读,细细品味。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与同伴及老师互动交流,完成个人的意义构建,通过直接推理读懂隐含信息,即小孩子弄冰游戏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四、读讲相连,大胆想象

诗人杨万里,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看到一个幼童玩冰忘记了寒冷,玩冰玩出了花样,他兴致勃勃地看着,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可惜纸短情长,古诗又有字数的限制,那就让我们帮助诗人还原当时的场景吧。

1.出示前两句,聚焦动作: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想象一下小孩子会怎么脱冰?会遇到哪些困难?脱冰成功会说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稚子脱冰一定会遇到困难,他可能会用树枝抠,用木棍剜,把盆子翻过来拍,用脚踢……

预设2.冰终于脱下来后,小孩一定非常开心。他们会说:冰多么像洁白的玉石,我们把它穿起来怎么样?

预设3:有人跑去拿彩色的丝线,有人想办法给大大的一坨冰凿一个洞,穿的时候神态一定是小心翼翼。

2.出示后两句,聚焦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想象一下,你起初听到了什么?后来听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我似乎听到了自己得意洋洋敲冰时冰发出的穿林而过的响声,特别清脆,冰块破碎,如同玻璃碎地。作者用的比喻让描绘的情景变得有声有色。如果我就是那稚子,我一定是被敲打冰块发出的美妙声音陶醉了,后来冰块破碎,我会感到非常的失望。

3.出示全诗,关注色彩: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我们刚才通过抓动词想象出古代的小孩在冬天里进行的一场弄冰游戏像电影一样精彩,我感觉是黑白无声的电影。请大家睁大眼睛去发现这首诗中的色彩,把它变成一个彩色有声的电影吧。

(预设:金盆 彩丝 穿银钲:绚烂多彩;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高亢清脆 悦耳动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96fd8c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