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与中医气象学

2022-12-19 07:2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天文历法与中医气象学》,欢迎阅读!
气象学,历法,天文,中医,古代

古代天文历法与中医气象学

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至五代就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健全时期,发生了许多代莱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边线去精确测算太阳的边线,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高内插法去处置日月运动的不能光滑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表明了古代历法已全然明朗,它记述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成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路的减少而减少;至唐代李淳风时,已能够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到天体的赤道座标、黄道座标和白道座标。除了不断提升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注意安全记录奇特天象的出现,其实后者才就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到吉凶”,把它看作上天得出的瑞象和凶象,并予以Berserker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步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已经开始停滞不前。这里存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存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就可以满足用户肉眼测量的音速,除非加之凹凸镜片,精度不能提升,而使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就是在欧洲问世的。其次,中国古代擅于代数排序,在化解天体边线与测算值消弭问题上只特别注意表象,不特别注意从几何结构展开理论深入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就是侧重于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展开思考就是痛苦的,但却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介绍,尤其就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控,促进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预先推测季节和节气了。

b.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c.为了农业生产的须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踪迹去推论季节,这种情况甚至至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有。

d.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2.以下认知,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就是(

a.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至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健全,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使用了代莱计算方法,西汉落闳、唐代李淳风等人使用了代莱观测手段。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d.宋元时代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施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妙、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存有处在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就可以满足用户肉眼测量的音速,使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之一。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史料记述说明,我国夏商时期尚无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全然搞清楚这些史料的涵义,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参考答案

1d(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9b356a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