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2022-09-22 12:0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首席执行官》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后感,执行官,首席,电影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电影《首席执行官》以海尔集团为题材,讲述了以凌敏为首的海尔人,追求发展,追求卓越,将一个几近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冰箱企业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作为一部励志和主旋律影片,影片中以凌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品牌开创者体现的强烈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撼动人心之外,海尔品牌从小到强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细节更值得现在的企业和所有追求的成功的人深思、借鉴。

海尔成功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做法,在此不作详论,我所触动的是影片中的几个细节: 第一,人来的差不多了。

凌敏召集所有员工开砸冰箱大会,向华对凌敏说,人来的差不多了。示意可以开会。什么叫人来的差不多了?人来齐了,就叫全到齐了;没齐,差几个是几个?差不多就是没来齐!这句我们中国人日常用语,暴露了我们的一个缺陷:凡事都习惯以差不多的概念去理解、执行、应付,一种自我安慰和敷衍自我推脱和解释的心态。真如凌敏在稍后的讲话


中所批判的,中国人不缺胳膊不少腿,用的还是德国生产线,还有德国人作技术指导,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有明文规范,可就是做不到位,缺乏质量意识是根本原因!没有一定要做到标准的意识,有的都是差不多的意识,所以才会出质量问题。一个人能不能做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前提不是其能力问题,是意识问题!

第二,做事哪有不冒风险的?一件事能做不能做,不是看它有没有风险,而是看你能不能抓住风险中的机会。

凌敏在解读向华对建新工业园存在的风险中的风险时如此说。这里有两点启示:凡事要成功,第一要有冒风险的准备,其次是要能抓住风险中的机会。凌敏的准备是建立在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下,对国家经济的前瞻性解读,这是一种战略把握。通俗的人看来,就是幻想家和冒险家,但凡成大事者,都有战略意识、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应该称之为战略家。在当时大环境早就的机会下为什么只有海尔脱颖而出?在当时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上相对国有企业来说还有欠公平的情况下,凌敏已经实施了多种筹资方案和手段。并不是坐等机会的降临,而是果断决策,立即实施具体方案——买地、筹资,建工业园。如果没有这种冒险的决策,就没有今天的海尔! 第三,谈判。

影片中多次出现谈判的场景,尽管谈判的内容每次都不同,但唯一没变的是凌敏心中那个建设强大品牌的目标。谈判是博弈,结果只有yesno两种,如果自身对眼前的困难认识不足、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清晰,很容易在谈判中迷失方向,甚至为对方所迷惑。面对对方提出的众多要求和诱惑,但凌敏还是坚定了做一个民族品牌的决心。常立夏因为朋友的几句(一场小小的谈判),便动摇了在海尔坚持的信心,之后离开了海尔,离开了凌敏。而后海尔的发展和成就,证明了他离开的选择是错误的。这与美国海尔负责人戴维拒绝AE莱恩双倍于海尔提供的年薪的诱惑形成鲜明对比。

每个人每做一件事,其实都是在跟别人谈判,甚至是跟自己谈判,试问自己,立场是什么,立场坚定吗? 第四,效率。

当法国著名连锁店老板列欧穆需要亲身来中国考察6个设计样机时,海尔在他到来当天为他提供了25款样品;而当戴维提供了一个根据客户意见改进的产品方案,第二天一大早,海尔的技术人员就做出了样板。这就是富有效率的执行。时间就是财富,效率就是生命。好的


计划,好的项目要有好的执行,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效率是解决方案的第一时间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的统一,不是速度快、用时短就叫效率,必须是基于合理耗时或者短于合理耗时内解决方案的有效实施两者完美统一。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da4867d69eae009581bec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