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2023-01-31 10:08: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欢迎阅读!
折线,复式,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2

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复式统计表》,听后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在整个教学中,徐老师紧扣统计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站在统计的大背景下进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复式统计表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和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过程而忽视统计现实性和科学性的本质。在本节课中,徐老师将教学置身于统计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经历统计数量的过程,这有得于学生对统计本质的理解。姚老师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没有直接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而是结合学生的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二、让学生探索和经历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试统计表的过程,在动态中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与简单的统计表相比较,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表头。如果简单的一味的依靠教师讲解,五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dc918f5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