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类

2023-03-13 01: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类》,欢迎阅读!
参保,养老保险,新型,因素,农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类

作者:韩齐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1

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信息对称性、强制性。个人因素有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等;家庭因素有家庭年收入的剩余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等;制度设计影响因素有制度的衔接、缴费水平等;信息对称性影响因素有农户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新农保试点的看法等;强制性影响因素有农户对新农保制度强制性规定的看法等。

(一)农民内在因素对参保的影响

1 年龄的大小对农民参保有一定的影响,农户年龄小于40岁愿意参保的高于年龄大40岁,即年龄越小越愿意参加新农保。这说明农民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另外,新农保制度的捆绑缴费规定对农户的参保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家庭经济条件在农村中居于中等或较好的农户参保的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1.3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农户越愿意参保,家庭经济条件越差越不愿意参保,这种情况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由经济差距造成福利差距,影响社会安定。

3 家庭成员中,子女个数与参保意愿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子女个数增加,农村居民越倾向于参加养老保险,可能是子女个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希望的养老方式,变量与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农村居民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期望的养老方式时参保意愿降低,否则反之。

4 农户与农户之间生活相对独立,邻里之间的交往范围相对固定,邻里关系融洽与现实中的农民感知、理解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同时,爱辉镇农村电信设施完善,村民了解信息途径较多,农村居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强,对其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家族姓氏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减弱。

5 家庭养老压力大的农户参保的概是养老压力不大的2倍,即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越大越愿意参保,家庭养老压力越小越不愿意参保,这说明新农保制度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保障作用,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的老年生活。由于社保水平较低,村民还得需要自己劳动或者依靠自己的子女为自己的养老提供支持,许多老年村民都倾向于子女养老和自身储蓄养老,没有寄托太多希望于农村养老保险。当然,这既是由于农村村民自身的传统观念,即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也还有社会化养老条件不成熟的因素。但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的养老必定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未来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趋势,再加上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农村养老负担很重,所以必须通过外部诱导,逐步转变农村居民传统的养老观念。 (二)农民外在因素对参保的影响

1 投保档次的设计(尤其是低档)对农村居民来说较易承受,村集体补贴作用效果减弱,同时在调查中村集体没有补贴的占25%,这从侧面解释了村集体补贴并未对农民产生心理作用。二是通讯手段和交通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农民较方便的与外界进行接触和联系。三是农村居民接受信息途径的增多减弱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看法的认同感,农村居民自身判别力加强,同时有40%的受访者的工作方式为外出务工,说明现阶段外出务工现象存在普遍性。二、三同时说明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和新农合一样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普惠制的新农保不再受村庄层面变量的影响,或者说这一层面对农民参保影响式微。

2 参加老农保的是没有参加老农保的3.2倍,即参加过老农保的农户更愿意参加新农保,没有参加过老农保的农户不愿意参加新农保。针对这种情况,为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做好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一是农村居民接收信息来源较广,对新农保政策了解较多,对其认可程度较高。二是老农保制度的遗留影响使农村居民在新农保推行初期即有抵触情绪。三是新农保运行初期可能存在的强制入保现象使农民产生较大心理逆差。

3 新农保制度有强制性的规定,如个人缴费累计不满15年,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农户认为个人缴费累计不满15年,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合理而选择参保的概率比是认为不合理的1.3倍。这说明农户对新农保制度中的强制性规定已经普遍接受。

4 政策所支持的养老金标准普遍较低,相对于生活成本来说没有太大作用 ,农村居民每月五十五元,只能基本满足最低生活;农转非每月五百八十元,能满足最低生存要求,农转非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所享受的养老保险标准高于农村。村民的养老保障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不发达和村民个人收入不高,呈现偏少的趋势。相对于城市居民较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地区才刚开始起步,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险上差距很大,不管是养老金的缴费档次,还是缴费方式,以及养老金水平,城乡之间的距离是令人瞠目的。

5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较低,试点阶段的政策宣传没有到位,大多数居民只是知道政府让交钱了,自己去领钱就行了,其他关键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导致很多村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政策理解度不够,大多数都不太清楚交上去的血汗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以及政府具体如何运作所收集的资金和如何监督政府行为,保护自己权利的具体细节。政策实施过程中,除了政策宣传,政策实施的力度尚不够,一些居民由于客观因素,并没及时买到养老保险,还有一些流动的村民也因没在家不了解相关信息,而没有按时买,错失了良好时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 对新农保制度比较了解的农户参保的是不了解新农保制度的2.1倍,即农户对新农保制度越了解越愿意参保,越不了解越不愿意参保。因此,应该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提高农户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程度。

7 农村流动人口参保难,据调查,村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生活在农村并以务农为基本生活条件的村民;第二类是户籍在农村但已经出外从事非农工作的村民,即农民工;第三类是土地被征之后,户籍已实现农转非但仍生活在农村的村民。第一种可以买新农保,第三种国家给予了解决,第二种,尤其是在外省或者当地工作的农民工等流动村民,由于流动性较大,加上政策协调不力,没有养老保险转移制度支撑。导致虽所在工厂与自身共同缴纳养老保险,也使得他们面临参保难的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的主体、环境、执行和评估层面出发具体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375fc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