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意境美——王维诗品读

2023-01-31 23:3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虚实相生意境美——王维诗品读》,欢迎阅读!
相生,王维诗,品读,虚实,意境



虚实相生意境美——王维诗品读

中国古典美学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形态中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想主义。这首先表现在它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其中大量成双成对的范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如神与形,虚与实,情与景。情与理,动与静等等。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这一组组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体。清画家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侧有偏,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苦瓜和尚画语录》)



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诗歌也是万物之具体的反映。要深刻地反映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列宁选集》第二卷)就必须考虑运用相应的技法,如虚与实,动与静等。而虚与实。动与静,正是诗歌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在一幅画中,空白处有时比着墨处发生更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书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以当,奇趣及出,绘画强调发挥画面空白之处的画意,画在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诗词创作贵在有言外之意景外之景,要通过具体的艺术描绘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所谓境生象外。在绘画中,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是实境;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是虚境。在诗词中。实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象,虚是人的情、志、理、义。就作诗而言,如果只写虚景,就显得抽象无味:如果只写实景,就满纸死气,所虚者枯。实者塞。因此,作诗如画,必须有实有虚,妙在虚实结合,虚实并举。在写景诗中,实写往往直抒感慨和忠于自然形貌的精确描写,虚写可以指景物布局中藏、减、疏、略的手法。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情达意方式,高明的是人往往通过虚实关系的巧妙处理将这两种境界结合起来,浑然天成,毫无人工的痕迹。王维的《辋川集》中虚实的处理是变化多端的。



辋川在山西蓝田县南二十里。这里山明水秀,王维很喜欢这个地方,曾画过《辋川图》。他还与友人裴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王维的二十首诗,大多数写得空灵隽永,像《鹿柴》《木兰柴》《栾家濑》等成为传世名作,而裴迪的那一组同名的诗作却鲜为人知。为什么描写同样的景色,两人的作品的命运竟如此悬殊呢?显然王维的工书画诗的创作上起了很大作用,使其诗不但情浓。而且画意很深,裴迪在这一点上很逊于王维。所以同样景物,在位置经营,特别是虚实结合中便大相径庭。当景物自身具有足够的特色和魅力的时候,诗人取景布局便更多地显示出画家的匠心。该藏的藏,该露的露,通过巧妙的剪裁。使这些景物的特色更加鲜明。《鹿柴》《木兰柴》是全篇实景,描绘的生动逼真更胜过惯于如实写景的裴迪诗。



《鹿柴》写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一束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返照在林中的青苔上,更衬出空山中的幽冷。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回响,愈显示深林里人迹罕至的寂静。画面色调的冷暖互补,与画面内外的动静对比相互烘托,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因而蕴含着可以想见的无穷意趣。裴迪同咏鹿柴的深幽: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松林事,但有磨豦硛。

较之王维的具体刻画稍为脱空一步。但王维从山林中往外写,令人有深林返景想见空山落照,从山中人语体味独往之意。是以实写的一角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裴迪从山外往里写,既不知松林里更深一层的幽去,人在山中的意兴又一览无余,所以写得虽空。并且是真空:傍晚时在夕阳的余晖里,只看见寒山磨讛硛,其余无一可观之景了。就剩一个独往客了,反而使诗意过于坐实,更不用有画意了。



王维的《木兰柴》也是造取景物最鲜明的特色加以渲染: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秋山收敛起夕阳的余晖,晚归的飞鸟联翩相逐而来,满山秋叶在霞光中闪现出斑斓色彩。渐与云气融成无边的夕岚。在这幅宛如油画般的秋山夕照图中。溢着无限新鲜的生命力。毫无悲秋伤晚的感伤情调。给人的感觉一片明丽。裴迪同咏《木兰柴》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

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以鸟声与溪水相乱暗写此处多鸟的特点,实写游人随溪回路转深入林中的幽兴,与王诗迥异其趣。但木兰柴本以其秋色的丰富绚丽动人情思,裴诗以声代色,就不能造成王诗那种极其鲜明醒豁的艺术效果,图画效应。可见,当虚而不虚,固然平板无余味道。当实而不实,也会失之泛泛无特色,犹如一幅书法。老是,无一字浓墨饱蘸。整幅作品就会平白无力。王维这两首小诗之所以能描绘出生动且鲜明而极富特色的情景。就因为他善于抓住这二者最显著的特点,运用匠心,精心选择并细致刻画最能体现这些特色的景物动态,所以能够画一隅而见全景了。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作诗如画,必须有实有虚。妙在虚实结合,虚实并举。发挥诗人寄言深微。驰骋神思的长处。追求象外之象。如诗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表面的画象之外蕴无穷意味。又画中往往以桃、杏、莲花同画一景,只取兴会神到。鉴赏者心游万仞,寄情无限。有一佳话可博一证:北宋词人秦少游在汝南做官时曾患肠疾,他的朋友带着一卷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说看了这图病就会好。秦少游在枕上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冈,经孟城坳,憩辋口庄,上斤竹岭,并木兰柴,蹑槐陌,窥鹿柴,返于南北坨,航欹湖,戏柳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履,棋艺茗饮,或赋诗自娱”(秦观《书辋川图后》),竟忘了自己身在异乡,几天后果然病愈。图画竟然可以疗疾。这也算是一则文坛佳话。不过,一幅大全景式的辋川图能有这样的神效,恐怕不仅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要借助于王维的《辋川集》绝句所启示的动人遐思罢!



我国有诗画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看法。西方有诗原如画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等认识。苏轼认为诗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上诗云: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所揭示的诗画艺术规律的同一性,丰富了意境,而且启发我们用新的方法研究各种艺术门类的共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390bb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