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山有扶苏

2022-03-30 03:5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山有扶苏》,欢迎阅读!
扶苏,精讲,精读,诗经,系列



山有扶苏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1)扶苏:一种小型树木,一说为桑树。 (2)隰〔〕:低湿之地。 (3)荷华:即荷花,

(4)子都:公孙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字子都,公子吕之子,相貌英俊。此处用作美男子的代称。 (5)狂且〔〕:举止轻狂之人。且,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拙、钝义。 (6)桥松:高大的松树。桥,通,高大。

(7)游龙:植物名,又名荭草、红蓼等,可作观赏植物或入药。 (8)子充:郑国人,相貌俊美,此处亦为美男子代称。 (9)狡童:姣美的少年, 【译文】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见个狂妄笨东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洼地中。不见子充美男子,见个狡猾小顽童。 【解读】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吗?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枢》中有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本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f8e6c7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