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马的主要寄生虫病

2022-11-06 00:1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九章 马的主要寄生虫病》,欢迎阅读!
寄生虫病,主要,马的

第九章 马的主要寄生虫病

一、马绦虫病

马绦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的有三种,即:叶状裸头绦虫、大裸头绦虫和侏儒副裸头绦虫。这三种

绦虫都寄生在马属动物的肠道内。主要危害幼驹,当寄生数量多时可引起死亡。

叶状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和驴的盲肠、回肠后部和结肠内。虫体全长25㎝,偶可长达8

㎝。头节小,上有4个杯状吸盘,每一吸盘后方各有一个特征性的耳垂状附属物。无顶突和小钩。

大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和驴的小肠后半部,偶然见于胃、盲肠和结肠内。成虫全长大80 cm

最宽节片大2.5 cm。头节宽大,吸盘在顶部,颈节短。 侏儒副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等家畜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虫体全长3cm,宽5 mm 头节小,颈节短。

诊断、防治:参照牛、羊莫尼茨绦虫病。 二、马副蛔虫病

马副蛔虫是寄生于马属动物体内最粗大的一种线虫。虫体近似圆柱形,两端较细,外形与猪蛔

虫相似。雄虫长150~280mm,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长180~370mm,尾部直,阴门开口于虫 体前1/4部分的腹面。

诊断、防治:参照猪蛔虫病。 三、马尖尾线虫病(马蛲虫病

又称蛲虫,是由尖尾科、尖尾属的马尖尾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内而引起的疾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病的特征症状为臀部发痒,故又称痒尾症 形态

雄虫体形小,白色,体长912mm;有一根交合刺,大头针状。雌虫长可达150mm,尾部细

长而尖,可达体部的三倍以上,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后为灰褐色,阴门开口于体前部1/4附近。 发育史

雌虫将体前部伸出肛门外产卵,虫卵在肛门周围发育→感染性虫卵→经口入动物体内→小肠 幼虫逸出→入大肠→成虫 诊断

1. 参考症状 尾根部发痒,脱毛,皮炎。 2. 虫卵检查 刮取肛周污物涂片检查虫卵。

3. 虫体检查 严重感染时,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 治疗

1. 敌百虫 2. 噻苯唑

3. 石碳酸软膏:涂擦肛周皮炎部。 预防 注意卫生、饲养管理、检疫等 四、马圆线虫病

马属动物圆线虫病是由圆线目、圆线科、和盅口科的许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以盲肠、

结肠为主)内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圆线虫和小型圆线虫两大类。本病

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感染强度最高可达10万条以上,是

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大型圆线虫属于圆线科、圆线属,虫体较大,粗硬,长为1447mm,形如火柴杆状,呈红褐色 或深灰色。主要有三种:

1)马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基部背侧有1个大型、尖端分叉的背齿,腹侧有2个亚腹齿。

2)无齿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内无齿,又称为无齿阿尔夫线虫。

3普通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底部有2个耳状的亚背侧齿。

诊断、防治:参照牛、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五、丝状虫病

(一)牛、马腹腔丝虫病

丝状线虫指丝状科、丝状属的一些线虫,多寄生在腹腔内,故又称腹腔丝虫。牛丝状线虫病,马脑脊髓丝虫病,浑睛虫病,三种病的病原体是同一种虫体的不同发育阶段。 形态

乳白色,线状。长数cm10cm,尾端部卷曲呈螺旋形。口孔周围有角质环围绕,在背、腹面,有时也在侧面,有向上的隆起形成唇状,肩章状或乳突状的外观。 雄虫交合刺1对,不等长,不同形;在泄殖腔前后有乳突数对。雌虫阴门在食道部,产微丝蚴。 常见的牛、马丝状线虫有三种:

1. 马丝状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腹腔、胸腔、盆 腔,雄虫长4080mm ,雌虫长70150mm

2. 鹿丝状线虫 :寄生于牛、羚羊、鹿的腹腔,雄虫长4060mm,雌虫长60120mm

3. 指形丝状线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牦牛腹腔,雄虫4050mm,雌虫长6080mm 发育史

雌虫产幼虫 →微丝蚴 →经血循外周血液,当蚊子吸血时→将幼虫吸入体内→感染性幼虫,当含有感幼的蚊子再吸健康牛、马血时,又将感幼注入健康牛、马体内,在腹腔内发育为成虫。

当含有指形丝状线虫感幼的蚊子吸非固有宿主马、羊血时,将感幼注入马、羊体内, 经淋巴、血循→脑、脊髓→童虫。

经淋巴、血循→眼前房→童虫。 致病作用和症状

成虫寄生于腹腔,致病作用不明显,故临床一般无可见的症状。 诊断

取动物外周血液检查,发现微丝蚴即可确诊。 1. 压滴标本检查 暗视野可见活动的虫体。

2. 厚涂片检查 厚涂片干燥后置水中泡,再镜检微丝蚴。 防治

防蚊子叮咬,灭蚊。因症状不明显,一般不进行治疗。 (二)马、羊脑脊髓丝虫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马属动物和羊,马属动物患病后,逐渐丧失使役能力,重病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致死。羊患病后,症状和马属动物相似。


形态

本病的病原体是指形丝状线虫的童虫。乳白色,丝线状,1.65.8cm,其形态特征已基本近似成虫。 发育史

参阅牛马丝状虫病。 症状

主要表现为后躯和后肢运动失调,腰背不灵活,不能急转弯,不能后退,强行后退时呈犬坐姿势或倒地。严重时两后肢完全不能负重,甚至呈瘫痪状态。针刺后躯,反应迟钝或消失。在没有继发病或并发病时,病畜体温、呼吸、脉搏和食欲等均无明显变化。重症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导致死亡。 诊断

1. 皮内试验 用指形丝状线虫制备抗原,皮内注射,可进行早期诊断。 2. 参考症状 治疗

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典型症状出现后再进行治疗,难以治愈。常用药物为海群生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定期普查牛只

3. 阻断传播途径 ——牛、马、羊分开饲养 4. 药物预防 (三)浑睛虫病

马属动物浑睛虫病的病原可能有三种:指形、鹿、间或马丝状虫的童虫。牛浑睛虫病的病原多为马丝状虫的童虫。

形态 长约15cm ,乳白色,线状,其形态构造均近似各该虫的成虫。

发育史 参阅牛马丝状虫病。

症状 常侵害马、牛的一只眼,多为13条虫体,游动于眼前房中。早期表现为羞明,流泪,角膜和眼房液轻度浑浊,眼睑肿胀,瞳孔放大,视力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诊断 在眼内发现虫体即能确诊。

治疗 角膜穿刺法取出虫体(中兽医:开天穴取虫)。 预防 参照马、羊脑脊髓丝虫病(腰痿病)。 六、马副丝虫病(血汗症)

马副丝虫病是由丝状科副丝属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中引起的疾病。临床特征:常在夏季引起马躯干部位的皮肤出血,如同出血汗,故称血汗症。(详见296页)。 七、马胃蝇蛆病

是由胃蝇科胃蝇属的肠胃蝇、红尾胃蝇、鼻胃蝇和兽胃蝇的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消瘦和中毒。马胃蝇在我国普遍存在,牧区马的感染率几乎达100%。其幼虫除寄生于马属动物外,偶尔寄生于兔和犬的胃内,人也有被感染的报道。 形态

成蝇 形似蜂俗称螫驴蜂

第三期幼虫 粗大,长约13~20mm有口前钩,虫体有

11节构成,每节前缘有刺1~2列,刺的多少因种而异。虫体末端齐平,有1对后气门,气门腹侧有背腹直行的3条纵裂。 生活史

发育属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治疗

1. 兽用精制敌百虫 胃管投服

2. 二硫化碳 混于面粉糊内用胃管投服 3. 伊维菌素 皮下注射 预防

1. 在成蝇飞翔季节,定期喷洒药物于马体,以杀死1 2. 幼虫寄生于口腔阶段,可用5%敌百虫豆油喷涂杀死幼虫 八、伊氏锥虫病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1880年由伊氏首次发现于印度水牛体内。该病是由吸血昆虫机械传

播的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的一种原虫病。其病原体是锥体科、锥体属的伊氏

锥虫。马属动物感染后,常取急性经过,如不及时治疗,一般1~2个月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牛感染后,多呈慢性经过,有的呈带虫现象。当饲养管理不良时,牛也可以呈急性发作,导致 死亡。 形态

伊氏锥虫呈柳叶状或纺锤形,大小15~34×1~2µm

端比后端尖。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椭圆形。虫体后端有一小点状动基体,靠近动基体有一生毛体,自生毛体生出1根鞭毛,沿虫体伸向前方并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最后由虫体前端伸出体外,成为游离鞭毛。

血涂片经姬氏染色后,核和动基体呈深紫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兰色。 发育史

伊氏锥虫寄生在易感动物的血浆和造血器官中,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在吸血时进行机械性传播。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和犬易感性最强;牛易感性较弱,多呈慢性经过,有的经过3~5年陷于恶液质而死亡;其他多种家畜、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2. 传染来源 各种带虫动物;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安徽省主要是水牛。

3. 感染途径:主要是吸血昆虫吸血传播,其次也可以通过胎盘感染,消毒不完全的采血器械,注射器等均可传播本病。

4. 地理分布和流行季节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季节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

老疫区,季节性不强,因有带虫现象,一旦饲养管理不良、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出现症状。 致病作用(主要是一种免疫病理反应) 1. 虫体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

锥虫在血液中增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使锥虫溶解。锥虫溶解后释放出毒素,作用于宿主。

锥虫在血液中寄生和增殖,宿主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35da19b7360b4c2e3f64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