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

2022-05-07 03:0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浅析,教育论文,心理健康,小学

浅析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安康教育论文

心理安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学生身心安康成长和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安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心理安康教育是小学各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心的安康成长和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构造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心理安康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开展的根底和保证,没有安康的心理的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习和智力开展来说,安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开展,心理安康和身体安康相互影响。 目前,各个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说明,目前,在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3%,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8%,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认等。为此,在小学生中有方案地开展心理安康教育势在必行。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展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


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时机,到达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展心理训练。

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展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忧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冲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宏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时机。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教师根据运开工程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


择投篮的间隔,当到达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间隔。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大量的研究说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小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安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安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开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安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2]叶一舵.学生心理安康机理及其对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xx(5)

[3]叶诚,樊天虎.论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安康的关系[J].少年体育训练,xx(3).

[4]于红民.学生心理安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xx(1). [5]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安康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xx(2).

[6]杨小红.如何把安康教育寓于体育教学[J].24.山东体科技xx.6(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3e0bdb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