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唐诗解读——李白之《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

2022-09-02 04: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95唐诗解读——李白之《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欢迎阅读!
洞庭,舍人,刑部,侍郎,李白

95唐诗解读——李白之《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

洞庭五首》(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注:

楚江:指长江。



湘君:相传舜的二位妃子娥皇、女英死于湘水,被称为湘水女神。 解读:

前文提到,李白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后,又遇贾至谪居岳州,三人同游洞庭,李白遂写下一组诗共五首七言绝句,这是第一首,诗人取景洞庭,抒发愁情,也为整组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前两句写景。不过在诗人眼里,眼前的碧波流水,浩浩汤汤,缺少了彩云点缀,联系三人各自不幸的经历,其心情的哀愁不难想象。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继续用景语作出回答。两句三处用典,其中“日落”,用来形容君恩不遇,化用“日落”“长沙”“湘君”三个意境或典故,太阳历来被指代君王,日落指君恩未及他们三人,而“长沙”是历来失意文人伤心之地,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曾泪洒斑竹,屈原曾徘徊江边感叹理想破灭。“湘君”代表忠贞文化,是千百年文人情结所在,文人怀着一颗报国报君之心,然往往得不到君主赏识,


只能上叹无人,下悲自身,徘徊江边,苦苦低吟,惆怅不已。

明人杨慎认为这首诗有两处优点,一是用词恰当,“不见”与“不知”二词使用恰当好处,前者以眼见为主,故用“见”,后者侧重情绪的柔性,因此用“知”。二是行文流畅,四句一以贯之,一气呵成,楚江东流才有水尽望云,云之不见而感叹日薄西山,日落后唯余满江秋色。清乾隆皇帝弘历曾认为此诗“即目伤怀,含情无限,二十八字,不减《九辩》之哀矣”。李白的诗总能情随景中道来,兴到笔随,读之令人体味到盛唐气象以及语尽意未尽的诗歌意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



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


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fc6855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