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素质教育观教书育人

2022-07-14 00:09:0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用素质教育观教书育人》,欢迎阅读!
教育观,教书育人,素质



用素质教育观教书育人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多种教育途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1 养成教育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让学生渐渐的有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了二十条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另加10)。每周班会课反馈,算出一周得分情况,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生和各项积极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lOO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①学生辩论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导演,而不是当演员,可以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开辩论会时,我一般提前一周把辩论的题目、内容和辩论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引导辩论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同时,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要从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中找出问题的焦点,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点去加以分析、论证。最后,要对整个辩论做好总结,总结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在辩论中有些学生的发言闪烁着创造性思维和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并在总结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总结不能停留在问题的答案上,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因为通过课堂辩论,虽然留给学生印象是生动而丰富的,但毕竟大多是片面、零碎的,因此教师应对所辩论的问题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归纳小结,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在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4 给予孩子自然成长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学习成绩好,想去哪儿玩父母都会同意,怎么会没有自然成长的空间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们却觉得自己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人们总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勿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孩子的成长空间,需要我们去细心营造。在这个空间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精彩的故事,家长、老师永远都不会知道,有些永远也不必知道,但却是孩子一生的记忆。我们家长、老师作为过来人,站在一旁,笑咪咪地看着他们在精彩的世界中嘻笑怒骂,跌爬滚打,回味着自己一路走来的精彩片断,这是一种更为从容的教育,更加自然的爱和更有气魄的等待。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父母的过分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孩子的主观需要渐渐失去。于是这份重任就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孩子虽然已走人初中课堂,但部分孩子还做不到自理,不是做不到,而是家长老师包办替代了。我找了这方面能力差的部分学生,给他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自己的衣服每周洗一次,每天晚上饭后收拾饭桌,每天独立完成作业等。每两个周做一次总结,找到自己做的好的方面,需要努力的方面。让孩子在自我管理中进步。不久,发觉大部分学生精神比原来足了,自己的仪表有了不少长进,干净利落。就是走起路来也有劲多了。看到学生的这些变化,我心里一直在想,学习要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空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能力,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探索,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




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父母、教师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得以挖掘。



给孩子自主的空间,给孩子必要的约束,给孩子施展的课外氛围,用素质教育观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快乐的成长才会成为学有所长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47d3c6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