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隐私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2023-08-08 17: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隐私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中美,文化差异,折射,隐私

中美隐私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李洪涛刘玲玲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北京100000;燕山大学外语学院硕士在读,河北秦皇岛066004) : 跨文化交际双方对私人权利的相互尊重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隐私观是跨文化交

际研究的重要课题。隐私观念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思维方式又是语言发展的深层机制。中美隐私观在两国语言文字上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美隐私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隐私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集体主义

许多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学应着重研究三个方面:观点,语言过程和非语言过程。在跨越文化障碍方面,最难以跨越的是观念上的差异。我们对隐私观的不同理解无疑是影响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探讨中美隐私观,了解所反映 的文化差异是大有必要的。

、隐 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隐私这个词。1979年修订的《辞海》中没有“隐私”条目。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的注释是“隐私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中,隐私privacy"被定义为“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hidden from or undisturbed by the observation or activities of other persons"(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 (1)the state of being private and undisturbed, a person's right to this (2)freedom from intrusion or public attention(3)avoidance of publicity(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0)。学者邓炎昌、刘润清认为"privacy'’这个词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独处”、“不愿别人干”等意义。

、中美隐私观不同的语言表现

无论何种文化,喜爱打听别人私事的人总是有的,英语中有些词语经常用来形容这些:"Pok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探听别人的事)"meddle in other people's affairs"(干涉别人的事)"nosy"(好管闲事的)"gossip"(爱说长道短的人);对这类人提出的警告通常是“keep your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mind your own business"(别管闲事)"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管你的事)I'll put not your hand between the bark and the tree"(别管别人的家务事)。由此可见,美国人特别强调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决不允许对之干涉或侵扰。隐私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中国关于私事、秘事不可传的古训甚多,“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弟子规》)“知人秘事者不详”“家丑不可外扬”等。还有许多谚语,“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打人莫打人痛处,骂人莫骂人羞处”“挖破纸窗容易补,伤人阴鹭(此处指阴德)最难修”可见对“隐私”一词,中国文化始终认为贬义。

、隐 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 )话题与隐私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过饭没有?“你到哪儿去”等作为招呼语,并且爱问收人等话题以显示友好。但美国人不喜欢别人问他()年龄、收人、婚姻等私人问题。以下话题是不能问的。“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What is your

salary? Are you married?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ic? Do you go to church?在中国人看来,上述话题是表示友好和关心的。中国人习惯了自己的谈话方式,在


与英美人交谈时可能会套用跟自己同胞谈话的方式,这会引起误会。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现在年轻人也不愿谈及到被西方人认为是隐私内容的话题。由此可见,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强调个人隐私。庄恩平(1998)在比较中美文化时认为中国人关心他人,美国人尊重个人隐私。为什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对比呢?这跟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分的联系。王宗炎(1996)解释道:“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互相关心,几乎无话不谈。在西方工业国家,这样做可不行了。人们大部分住在城市里,彼此不相识,也不相闻问,甚至在乡村,邻居之间也隔膜得很。中国人注重集体和谐,人与人

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集体的事。”

( ) 与隐私

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以城墙为界。围墙心态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家宅绕以院墙,单位绕以围墙,城市绕以城墙。中国人墙内墙外有别,圈内圈外有别。我们从语言中可见其普遍性。“家丑不可外扬”、“关上门都是自家人”、“城里人”。围墙之内一家人自成一统,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人的隐私处于次要位置。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似乎可以无限地复制和放大。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单位都被比喻为家庭,而且被当做家庭。以校为家、以公司为家、以机关为家、以工会为家··,。总之,以“单位”为家仍然是多数人的信仰、偏好和追求。这显示出中国人的群体隐私观。群体隐私的观念应受到承认和尊重。中国人不能轻率地否定祖宗传下来的群体隐私合理内核,这个合理内核就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但要寻求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的平衡与一和谐,寻求二者的黄金分割和最佳结合。美国人崇尚空间,尤其大学校园等公共场所与其他领地分界线似乎不存在,但美国人心目中对家宅接壤的邻居间界限明晰,不允许陌生人踏人。美国人以空间作为私人隐私调节机制,并且财富越多,空间和隐私就越大。

( )心理与隐私

排队购买物品或乘坐公车、电梯时,美国人会避免与陌生人挨得太近,他们需要一段空间距离来保护自己周围那块无形无影的领地。中国人却靠得很近,不需要保持很远的间隔距离,其隐私是靠心理距离来得到保护的。中国人口过甚的问题已存在三四百年,这对人的生存和心理构成巨大的压力。人口过甚的沉重压力自然要产生一种文化补偿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心理上的超脱。另外在美国,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时,不允许其他病人在旁观看,在他们看来,病也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美国的医院,无论大小,其病床与病床间有一块布或其他什么东西把病人隔开。这样做也是尽可能保护个人隐私。中国医生在诊察病情时有其他人(病人或病人家属)在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至少是无意的。这与中国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的思想有关。日常生活中大家嘘寒问暖,过问私事似乎很自然。儒家文化标榜“事无不可与人言”美国人强调独立个性和自由,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中美 中由于文化背景而导致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很多。本文对中美隐私观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举例说明中美文化在隐私方面表现的差异,以期对中美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

[1 ]Altman. I.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Z ].Monterey, CA:Brook/cole.1975.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9-32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8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9f9a3e0912a216147929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