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盲人意象简析

2022-11-04 04:0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盲人意象简析》,欢迎阅读!
简析,现代主义,意象,盲人,西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盲人意象简析

作者:周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

要:盲人在西方文学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出发,分析盲人传达的新的特征和内容。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其超越了传统作品中所传达的内涵,盲人的生存状态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现代主义;盲人;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周倩(1981.7-),女,汉,河北省衡水市人,本科,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0-01

纵观西方文学长廊,盲人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古希腊至今,他们几乎出现在任何一个时代。作家们对他们的刻画正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探究。盲人形象在不同的时代被作家赋予不同的内涵,二十世纪也不例外,盲人形象的出现更深刻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一、无奈地自存

盲人生活在无光的世界中,这就注定他们是内心世界和想象力丰富的人,他们身在社会中,承受着它的种种,也用他们的所见所感诠释着这个世界。无论对于西方人还是整个人类,他们生存的二十世纪都是一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世纪。面对这种状况,作家们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1] 就像加缪所说:一个哪怕可以用既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2]

在《等待戈多》中,流浪汉一直在机械地重复着一系列动作,对于他们而言,时间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徒有形式。波卓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时间在变,人也在变,所以他的目标选择的是前方。在他的眼中除了天空,一切都是漆黑一团,似乎又反驳了刚才的观点,因为天空是永恒的存在,还有暮色,前后矛盾的话语,更反映出他对时间对世界的无从把握。第二幕中弗拉基米尔问波卓什么时候变瞎的,波卓很恼火: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全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亡,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3]

贝克特的《终局》中的盲人哈姆,与父母和所谓的仆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的地下室,在这里只有两扇窗,两个垃圾桶和一把轮椅。哈姆每天都让克洛夫用望远镜观察外面的世界,周而复始。二十世纪人已不再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他们已被世界放逐乃至毁灭。面对生存环境的虚幻和可怕,人们精神上已无所依傍,对世界作美好的想象和幻想已成为无意义的行为,世界成为埋葬人的理想的所在,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或者毫无期待地活着或者依然选择死亡。哈姆是一个盲人,他没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对世界充满着向往和憧憬,面对机械的相同的回答,他已变得精神麻木,因此他只有选择无奈地生存,盲目地期待。 二、冷漠地共存

哈姆曾说走出这个屋子,就是死亡,而这屋子又何尝使人产生安全感?哈姆对待自己的父母如同仇敌,称他们为可诅咒的祖先,称他的母亲为该死的爱管闲事的人,他讨厌他们在他旁边絮絮叨叨,面对父亲,他只会对父亲讲一些无聊的梦,却从未向父亲倾诉过内心真正的感受。哈姆内心非常依赖克洛夫,却总是通过无休止地让他执行命令来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一次次对克洛夫说原谅他,过后是又一轮的命令和责问。克洛夫虽一次次地尝试着离开哈姆,但最终并未真正行动,老是听命于哈姆,连他自己都感到疑惑。

哈姆对克洛夫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是为了逃避内心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助,他的真正的目的是与克洛夫和平共处,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压抑别人来获得安全感,他的真正的完整的个性消失,导致自我的异化。克洛夫通过执行一个个命令来体会到安全,也是一个异化的人。

三、绝望地反抗

伏尔泰曾说过希望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对人而言,有希望是人抗拒毁灭的最好的武器。在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对希望的追寻仍在继续。

西蒙的非小说《双目失明的奥利翁》中,作家借奥利翁这一神话人物直视初升的太阳来逐渐恢复视力暗示了人类甘愿忍受一切不幸,以此获取生的希望。波卓发表了一通感慨后,毅然选择了前行,尽管前面是未知甚至死亡。这游走在荒原上的褴褛的灵魂虽没有见到光明,但却在努力地寻找着出路。在《终局》中,屋子外面好像发生了世界末日型的灾难,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已灭绝,而屋中的四个人是幸存者。当克洛夫通过架在窗台上的望远镜观察时却看到远处有一个小男孩,这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是陷入绝境中人的走出去的理由,这没有结局的终局,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这种光明的尾巴,并不是作家的矫糅粉饰,而是源自远古时期人类就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振作精神是现代人的唯一出路,绝望之余要有寻找希望的勇气,迎着生命的重拳反击,这才是生的实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d5a03266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