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理论模型

2023-04-11 00: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时间管理的理论模型》,欢迎阅读!
时间管理,模型,理论

时间管理的理论模型

1)时间管理认知模型

BrittonGlynn 从信息加工角度提出的时间管理认知观开始将时间管理纳入心理管理范畴。时间管理认知模型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因素为时间管理目标的确定、细分与优先级排列;中观层面因素为由目标产生的任务的确定、细分与优先级排列;微观层面因素为时间安排与任务执行。三级层面的时间认知因素相互影响渗透,构成了个体时间管理的逻辑路线:时间管理目标确定与细分-目标优先级排列-时间管理任务确定与细分-任务优先级排列-任务执行。时间管理认知模型主要解释了人对时间的认知在时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而没有解释人在时间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任务流程。 2)时间管理过程模型

与时间管理认知模型类似,Macan从人的行为角度的研究解释了个体进行时间管理的过程,他将个体时间进行时间管理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需求分析、要性排序、时间资源分配。通过将待完成事件进行优先级排序以追求效率,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先做,将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后做。在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分配好时间在各项事件完成分配上的百分比。与时间管理认知模型不同的是,模型更重在揭示人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具体任务,由对时间的认知转向时间管理行为的研究。 3)时间管理倾向模型

黄希庭和张志杰认为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人格特质,他们将这种人格倾向定义为时间管理倾向并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的模型。时间管理倾向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与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对应态度维度,它指个体对于时间有用性及价值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观念和态度。它具有动力作用,个体如果认为时间的有用性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行为。时间价值感分为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个体取向的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感受到的时间对于个人变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取向的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从人际环境角度出发感受到的时间对社会的影响。时间效能感对应认知维度,指个体对于时间的价值期望,是对自己管理时间能力的判断。它能制约时间管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配和管理。时间监控观对应行为维度,它是指个体在时间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与控


制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目标设置、计划安排、优先级排列和时间反馈上的能力。

随后,张锋对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本身并不会导致积极行为的直接产生,而个体对于时间管理的自我监控才是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最根本原因。他根据个体心理结构抽象程度的不同,将时间管理自我监控分为整体监控与具体监控两个取向。整体监控是指个体在时间管理上呈现的整体特征,分为主动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具体监控是指个体在时间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任务操作,分为目标设置、时间规划、灵活性、自制力和检查评估五个方面。

不同的时间管理模型从人的认知、行为和人格角度解释了心理时间管理的过程,揭示了心理学角度的时间管理研究的本质在于解释人的心理时间管理对行为的影响。个体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人格差异会影响他们的时间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时间利用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4395b7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