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有儿女》中“美国男孩”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022-09-14 11:46:4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家有儿女》中“美国男孩”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美,美国,家庭教育,儿女,差异

从《家有儿女》中“美国男孩”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贾毅樊





摘要: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影响。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同时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而本文通过对影视剧《家有儿女》中“美国男孩”这一集来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启示。

关键: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顺从性和独立性,群体意识和个人主义,差异

一、引言

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每一种文化都衍生出其带有民族特色的家庭价值观。由于思想观念的基础以及文化传统的迥异,中美家庭文化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家有儿女》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关于少儿题材的情景喜剧,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夏东海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女儿夏雪,后与中国传统妇女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他们的故事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

二.主要情节



影视剧《家有儿女》中“美国男孩”这一集主要讲:夏东海的美国朋友大尼克把儿子小尼克‘快递’到夏家,托夏东海照顾。小尼克一到夏家就掏钱交生活费,并称刘梅就是自己的在中国的监护人,自己出了问题要由刘梅负责。刘梅顿时紧张起来,生怕小尼克出了闪失,就按照照顾中国孩子那样,对他照顾有加。而个性十足的小尼克到家的第一晚就在小区里搭上了帐篷,并表示喜欢这样自由的睡,而且自己在美国也是这样的。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小尼克在夏家装扮成蜘蛛侠的样子,这回让刘梅更加头疼了。而刘梅为了防止小尼克出现意外,在家里实行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如锁死阳台,防止小尼克学蜘蛛侠那样飞檐走壁;还把他的攀岩索拿来晾衣服;还偷偷藏起了小尼克的道具。小尼克为此很是不满,说刘梅侵犯他的人身自由权,并且打电话报警,还因为这个不吃饭,想换监护人,就此小尼克情绪出现了波动。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的体现

从上述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尼克有一些行为和刘梅的行为发生冲突,因此两个人在交流时的不愉快,而这些行为主要是:1.小尼克来刘梅家,首先他交生活费,并称刘梅是他在中国的监护人,出了什么事要她负责;2.小尼克喜欢自由,晚上不睡在刘梅家里,要睡在帐篷里;3.小尼克喜欢蜘蛛侠,晚上喜欢穿上蜘蛛侠的服装来“飞檐走壁”4.小尼克认为刘梅收起他的攀岩索是侵犯他的人生自由,并且报警和投诉。而造成这些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两


者在跨文化交际时都没有注意到对方思维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差异,更细的来说刘梅作为中国式家长,企图运用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方法来教导小尼克,但小尼克是深受美国式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不完全赞同刘梅的管教方式。这也凸显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2个方面:

1. 教育方式的不同:在影片中小尼克由于喜欢穿蜘蛛侠的衣服来玩,因此刘梅怕他做出危

险的动作,所以便采用“堵”得方式,把他所有的东西给藏起来以此来杜绝危险事故的发生。这种行为体现中国传统的家庭地位,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地位,凡事都要经过 父母的允许;再者采用“堵”的方式也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常用的,而国外则常常采用“疏导”的方式。这正体现了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出于被动地位。

2. 教育内容的不同:在影片中小尼克交生活费,以及喜欢睡帐篷就睡,非常注重自己个人

自由,而刘梅却觉得“朋友来住还交什么钱;小孩子讲什么自由”等行为是完全不需要的。这些也正是教育内容的差异造成的。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主要侧重的是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即在家庭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只局限在分数教育层面,即“功利性知识”,而进行的艺术教育在很大层面上只是作为知识不足的补偿,并未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而在美国式家庭教育中,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他们,这是教育的前提。而且父母不会过多的去限制自己的子女,给予他们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自主式教育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的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的原因

1.顺从性与独立性

中国传统历来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伦理宗法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要忠诚,晚辈对长辈要顺从。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一切要由父母做主,强调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至今中国人在评价孩子时,听话、稳重仍是一大优点。这种教育 养成了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服从听话的习惯和自我约束的习惯。主导美国的文化是欧洲文化,他们深受欧洲新教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十分重视个人权力和独立性。民主、自由、人权理念的人本主义思潮渗透于美国各个角落,依靠个人力量创造幸福。因此,在美国家庭,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父母和孩子就像是朋友一样,当遇到事情时,父母一般都是给孩子建议,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 2.群体意识与个人主义

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非常看重群体意识。在家庭中,个人是血缘关系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中个人也是复杂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种关系把所有个人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整体的价值永远高于个人价值。而在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往往谋求“天人合一”,培养人的群体意识和整体人格,强调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个人不能脱离集体,否则很难适应社会。而美国文化则不同,他们更看重作为个体的人,崇尚个人的发展,人人都


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被认为是“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而这种意识乃是欧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此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



四、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带来的启示

1.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地位观,让孩子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家庭教育在保留对传统的文化道德理念倡导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给予其一定的空间,重视其独立性的培养,培养孩子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的同时,要以孩子为核心,教育的方法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2.注重学业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践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教育而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教育环境。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注重孩子学业教育,通俗的讲是更加注重分数,当然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因此在适当追求分数的同时,父母应当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让孩子独立的去学习,独立的去解决事情,同时在学习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多出去参加实践活动,与人交流,在实践交流中得到成长。



五、结语

中美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也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都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不同,也都反映了自身国家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尽管存在着差异,但都是家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经验,因此在立足我们自身实际情况下,积极借鉴美国一些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改善自身的教育,使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雷英.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141 3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6 4]闵正威,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王雪,顾相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j.科技信息,20102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470f1f4693daef5ff73dd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