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2023-04-10 20:31: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欢迎阅读!
王维,解析,心理,论文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五、王维禅诗的“空”境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王维在许多禅诗所创造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澹精致的宁静画面,又有绵邈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

如王维《终南别业》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也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

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这首诗是眺望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这一切令深悟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

大家知道,禅宗是主空的,但禅宗的主空不是“色灭空”,而是“即色空”;不是否定物质现象的存在,径直地去悟空,而是在承认物质现象作为“假有”存在的前提下,要求人们通过对色相的当下参悟,


去把握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空寂本体,如此就可得到“法喜禅悦”的极乐境界。禅宗的美感经验是主张通过“悟”去把握“空”的美妙。试看以下这首小诗: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

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通过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再来看上文提到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自然之山林深树幽、石上树上的青苔和返照的阳光,还听到人的话语声。此山固然看似真实时空中的物理存在,如若一座庄玄传统之眼注视下的山,然而,山中不见人踪,人的话语声只是见证着空山之静。观看的视角已然变换,人赖以托身的自然之山仅是一座空山。诗中,再也不见人对自然的亲和感,静寂中深山仅是一个心相或空境。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此诗意味也同于《鹿柴》。水边的小屋阒无人迹,芙蓉花在寂静中开了又落。从花事看,自然的节气一阳一阴如常运转,然而因为脱离了人境,花的开放和败落只是被观作寂灭。

佛教缘起论认为世间之物乃因缘凑合而成,很快就会变化,或最终都会变化,因而它是空。王维描写山水的动态变化,如花的开与落,却是静观变化中的花,“纷纷开且落”的动态固然可以被视为因缘凑合,不过王维却在刹那间将其视为“空”。

诗人在彻底去蔽的澄明敞亮的空明心境中,大自然的一切历历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62506248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