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

2022-05-04 08: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荒诞派戏剧》,欢迎阅读!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50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

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

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

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这主要如他们所主张的“纯粹戏剧性”有关,是指对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戏剧的反叛,尤奈斯库说“戏剧家就是写戏,他的戏只是提供见证,不进行说教”,就是说它主张依靠演出本身和舞的泰形象、舞台场面来取得戏剧效果,反对说教和剧作家对生活进行概括如尤奈斯库《犀牛》1958 事发生在外省一座小城的广场附近,主人公贝兰吉是一家出版社的校对,每天中午都要与好友让到附近咖啡馆和咖啡。一天,广场突然出现了一只飞奔的犀牛,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若无其事。贝兰吉与让就犀牛展开了争论,最终吵架,两人分手。第二幕,先写勃夫太太到出版社为丈夫请假,说他周末得了感冒,还说自己出门时被一头犀牛追赶,现在就在楼下。这时楼梯倒塌,犀牛嚎叫,混乱之中勃夫太太称犀牛是丈夫变的,同时从窗口跳到犀牛身上飞奔而去。接着,在同一天下午贝兰吉到让家和解,让卧床生病,两人谈话间他头上起泡、皮肤变绿、声音变粗,变成了一只犀牛。此时全城每个路口都可见到犀牛。最后一幕,全城都在恐惧之中,贝也病了,很怕变犀牛。这时女友苔丝和同事看他,苔丝说现在很多人都变犀牛了,所以没必要反抗,一切都会“渐渐习惯”。说着,同事冲出房门,去追随由同事和上司变成的犀牛群,苔丝也告诉贝兰吉“存在着那么多现实,选择适合你的那种现实吧”贝求苔留下来一起拯救人类,但苔在恐惧下最终冲出去了。贝成了一个孤人,虽然后悔没变成犀牛但还是极力保持体型。孤独是他要发疯。最终,贝绝望的喊道“我是最后的一个人,我将坚持到底,我决不投降!

《犀牛》表现的是人的异化问题,与《变形记》1912)相似,但《变形记》表现的是人被迫的变形,是人处境的悲惨,变形者对自己深恶痛绝。还有一种反抗的意愿。但到《犀牛》则表现了人的渺小和反抗的无意义。表现了人精神的堕落,人们开始不再延误变形而是渴望变形,并以此为荣,人们没有自我,美丑不分,随波逐流。


3、荒诞派戏剧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代之以语无伦次的对话或哑剧表演。它的内容体现出一种悲凉,但是在舞台形式上却是一种喜剧或闹剧的形式。特别在语言方面更是如此,通过语言的荒诞展示出一种存在的荒诞,因为语言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如尤奈斯库有感于英语中的很多荒诞对话,于是写了《简易英语1949年在排练中扮演消防队长的演员将“金发(blonde)女教师”错读成“秃头(bald)歌女”,于是改名,与内容无关,但符合主旨,即更能表现生活的荒诞,毫无理性。

《秃头歌女》几乎没有情节,对话混乱;人物如机器人般行动,无目的,比如时钟:刚敲完1点半又敲29下,9点时却敲17下,时间是混乱的,世界也如此。剧开始时,史密斯夫妇在客厅闲聊,一会女仆报告说邀请的马丁夫妇来了。在客厅里,以夫妇名义来的男女互不认识,他们礼貌的对话,发现彼此竟然有很多相似之处:来自同一个地方、坐的同一列火车、有一个同名并长的同样的女儿、竟然还住在同一张床上——他们竟是夫妻。马丁夫妇与史密斯夫妇正聊,来了消防队长,好像不是来救火的,后来他为这四人讲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故事和寓言,最终引起了毫不相干的争论,最终在一片争吵中结束。它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无目的性和荒诞性,语言是人们更加孤独,甚至夫妻之间也要用对话的方式才能互认。戏剧结局是马丁夫妇成了史密斯夫妇,念着他们在戏剧开始时念的台词,表示个体已经失去自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fd0a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