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1 04:05: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荒诞派,犀牛,综述,戏剧,文献

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

要: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对于荒诞派戏剧的探索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戏剧文学界的热点,是戏剧家和文学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家论述荒诞派风格和现实主义戏剧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发现,《犀牛》被普遍认为是标志着欧仁·尤奈斯库创作转折的重要作品。 关键词:尤奈斯库;现实主义;荒诞 一、法西斯主义的罪恶

在黄雪莹,何洁芳的《黑夜之光》中,专门有一章节讲述到尤奈斯库对于此剧的主旨在于描绘一个国家纳粹化的过程,以及这个国家在传染病的变态反应和集体的精神变异下的混乱不堪。法西斯主义对人的腐蚀就如同犀牛,开始只是一点点,还有人恐惧、抵抗,随着法西斯主义越来越猖獗,人们开始麻木甚至认同,坚持反法西斯的人反而成了异类。《犀牛》所涉及到的意义除了法西斯纳粹主义之外,还包括极端的集体主义、独裁主义、非理性意识、反人道主义等等,是作者对于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性异化、理性丧失的反思与否定。尤奈斯库最终选择了犀牛这种凶猛、强壮、富于侵略性但缺乏敏感性的厚皮动物。特别设计了一个有着“犀牛”式的专制与自私的让的形象,他是法西斯专制高层的代表,也是极权统治的代表。让的这种野兽行为正是极权统治者的真实写照。 二、人类固有的意识——性本恶

在黄珂维《人性的悲剧》中讲到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和兽有着最本质的区别,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有着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的顽疾,从原始社会到文明时代,这个顽疾常会时不时地爆发出来,摧毁人性,使人成为陌生的异类。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群居性决定了人有要求和同类保持一致的本能,这就是趋众的本能。趋众本能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有可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完善和提高自己;但在历史的某些倒退过程中,趋众本能也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丧失情感,并在群体的精神沦落中走向毁灭,这种集体的自我毁灭留给历史的是永远难以抹去的累累伤痕。《犀牛》让我们扪心自问,在历史的每个悲剧时刻,普通大众仅仅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吗?是谁助长了当权者的兽性,又是谁在一场场血腥疯狂的表演中充当了麻木的围观者,甚至是参与者或推波助澜者?《犀牛》使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对历史进行反思。 三、从众心理

唐颖在他的文章论《犀牛》中谈到从众心理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常态现象,众多文学品均有所涉及。剧作的深刻在于它不仅将从众心理作为引起情节的社会心理加以阐释,而是通过各方面多元化的展现使之透彻的融入剧本当中,引起读者深刻的反思。从众心理即


“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与众人一致的行为”。这种心理的存在方式表現为两种,一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压力,二是个体想象中的群体压力。此种情形下个体只要生活在群居社会中,就难以保持自己的旁观状况。同样,个体想象之中的群体压力则付诸于角色之口,苔丝在极度的恐惧之下她也开始转变观念,以犀牛为美,彻底成为从众心理支配的俘虏。群体压力作用于个性意识即出现两种行为选择的基本模式,均源自从众心理。个体既可能通过理性选择而产生了类似大众的行为,也可能出于个体意识的不自觉而产生同样的结果。在杨荣《人变成犀牛的心理动因》中指出当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来自“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感染性、浸润性,而为个体自然而然地接受,于是他的行为就成了从众行为。 四、物质财富的奴隶

卡夫卡曾说过:“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也就是金钱、生产方式等操纵了“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杨荣曾提到马克思对人的异化问题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劳动者创造出的商品愈多,自己也愈变成廉价的商品。西方人原来期望科学的发展,他们痛苦地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日趋衰落;一方面物质资料高度丰富,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空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又沦为物质财富的附属和奴隶,人们自己创造的产品却反而变成了奴役人们的主人。现代西方社会压抑了人性,破坏了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人们越发感到自己成了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的玩物,同时在各种规范、法律、道德的约束下,逐渐成为“被捉弄”的生物。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状况的深刻矛盾,使得现代西方人的心理机制呈现出孤独、失落、隔膜等特点,尤其是孤独感浓烈。 五、结语

《犀牛》是一部以变异为主题的剧作,有代表性的论述方式和观点大致包括:抨击法西斯主义,嘲讽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极权主义、非理性意识,历史特殊时期出现的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人类固有的丑恶本质,盲目与狂热的趋众本能;为了追随社会大众文化,人的主体性的崩溃与缺失;金钱和生产方式操控了“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或者“非人”。 参考文献:

[1]人性的悲剧——论尤奈斯库的戏剧《犀牛》[J].黄珂维.戏剧文学.200812 [2]黑夜之光——论《犀牛》中人性的毁灭与复苏[J].黄雪莹,何洁芳.鸡西大学学.2012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954e34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