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精神》读书报告

2022-12-21 07:2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实证精神》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实证,精神,报告,读书

《论实证精神》读书报告

摘要

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论实证精神》是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作者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在《实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与这三个认识阶段相适应的,在宗教上则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通过拜读《论实证精神》这本书,我们可以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孔德,认识他的思想,尤其是他在社会学、宗教论上的思想。

关键词:孔德,《论实证精神》,社会学,宗教思想 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孔德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普通家庭中。由于孔德的父母热切地希望他们的长子今后能成为优秀的基督徒,就把几位圣人的名宇加在他的名宇上,使他有了一个冗长的全名:依西杜尔·奥古斯特·玛丽·弗朗索斯·格莎维埃·孔德。然而孔德却并没有因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渡过一生,而是选择了对社会的思考问题,在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中释放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爱。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他是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并深入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和《实证宗教教义》从他的著作来看,他的思想是由自由主义转向精英论和极权主义。

《论实证精神》是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作者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与这三个认识阶段相适应的,在宗教上则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通过拜读《论实证精神》这本书,我们可以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孔德,认识他的思想,尤其是他在社会学宗教论上的思想。

孔德的实证精神

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哲学体系上的实证主义,被世人认为在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在某种意义上,他认为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论实证精神》中,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他的实证主义虽然有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学说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矛盾,但是他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以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认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秩序,即使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社会里,治阶级也早已建立属于他们阶级的社会秩序。人们可以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说这个秩序如何合理,也可以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说它根本上就不合理。除了价值评判,人们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必然运行着某种被社会各阶层广主泛接受和遵守的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前提是社会的不均质,文明社会里这种不均质还意味着有阶级和阶层。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就意味着有矛盾和斗争,社会秩序是这些阶级和阶层互动的结果,它的功能或说使命就是要协调不同的利益群体,使之能够共存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也就是说如果真要寻找人类进入太平世界的钥匙,就要去探寻导致社会太平的根源。如果我们找不到以往的社会崩溃的真正原因,找不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改变社会。

孔德的社会学的思想有其积极的理论贡献。它否定了在社会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创论,提出建立研究社会规律的社会学以取代由臆想构成的乌托邦思想理论。这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孔德提出的关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对后来西方社会学的社会有机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产生过显著影响。主张用实证主义精神建立社会学这对于当时盛行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思辨方法来说,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孔德在社会学思想上的缺陷就是他企图通过实证方法来反对一切思辨。他把社会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思想和意见,并主张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反对工人革命。在于这种思想上,马克思批判孔德是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的代言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资本家统治的代言人;在人类活动的所有范围内,甚至在科学范围内是等级制度的代言人

孔德的宗教思想论

在晚年,孔德的思想偏向了宗教。他的这种思想来源于当时法国的现实和他对法国现实问题的上的考察。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工人起义、战争和暴力连年不断,造成社会动荡不安。这与他倡导的稳定的社会秩序思想是相违背的。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转向了宗教,孔德也给出了他自己类似的答案。在他看来,社会的混乱以及个人遭遇的不幸,都是由人类社会道德沦丧造成的,要想恢复社会秩序,就得依靠宗教的力量。因而在晚年他热心于建立人道教,企图用宗教代替实证主义。

孔德宣称,人道教是在天主教、基督教基础上的发展,并且只有人道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恒的、爱的宗教。由于天主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虽然肯定神的存在是不科学的,但宣传爱的思想却是起了进步作用。在孔德认为,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实证时代的人们就是要把实证主义变成一种宗教。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的是人类,是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所以叫做人道教。人类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将人类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的相互之间的爱,因此,爱是人道教的宗旨。对人类的崇拜可丰富人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行为趋于高尚并充满活力,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适宜的进化速度。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够贯彻执行,孔德还制定了一套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并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实证主义者们作为人道教的传教士,曾一度把这种思想在英、法和南美的一些国家进行传播,但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尽管关于宗教的论述是为建立其社会学体系服务的,并算不上独立的、真正的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但是,他的实证哲学社会学理论直接为宗教社会学的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2dd725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